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学区房本质是向阶层固化上交的“买路钱”
“关系投资”,自古有之
从乡村小城一路奋斗到北上广深,清华北大毕业后买不起房,开始怀疑人生。但高学历和高价房并不存在对应的逻辑:学历是一项“文化投资”;房价是一个资产的价格,这不是“文化投资”所直接带来的。
这项“文化投资”与房子并不相关,而是一些隐性价值:获取好的教师资源、好的同学资源,“近朱者赤”受到好的教育。
中国的“熟人社会”,与西方推崇契约精神的“生人社会”是截然相反的。尽管“生人社会”是我们的现代化共识,但并没有渗透到我们的基因。
户籍资源和“关系”,或许可以解释我们的学区房——表面买的是房子,本质上买的是“资源”和“关系“,通过购买房子,来获取名校资格、名师资源,进入“名校朋友圈”。让孩子在名师指导和良好“关系”中成长,也为未来打造长远的“人脉关系”。
不仅学区房,千万豪宅也是如此。有个著名的成语叫“千金买邻”: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吕僧珍的人,世代居住在广陵地区。为人正直,有胆有识,远近闻名。因为吕僧珍的品德高尚,人们都愿意和他接近和交谈。有一个人特地在他家隔壁买了一套房屋。有人问“你买这房子花了多少钱”?“一千一百两。”“怎么这么贵?”那人笑着说“一百两是用来买房屋的,那一千两是用来买邻居的”。
所以说“关系投资”,自古有之。
针对这种“关系投资”,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对“关系投资”的解释是:
“可以成为累积资金的有效动员手段、交易成本低、效率非常高,但同时也是完全没有公信力、透明度,更不要说公平竞争了。”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当年所向披靡的温州炒房团:他们以村为单位,各个沾亲带故,甚至集资设立基金交由“意见领袖”掌管,以楼栋为单位进行团购,横扫全国楼市。
所以我们在为学区房焦虑的时候,要想清楚的是,到底投资的是学习还是人脉?投资学习,就未必要买学区房,儒家也说了,教育的根本在于“家风与家学”,家风不正,自己不学习,孩子读名校就能学习好?如果是投资人脉,小学的人脉就这么有用?
“文化投资”本身投的就是个人无形的价值与成长,不能用以后孩子买不买得起房子来衡量。
编辑:梁霄
关键词:学区房 阶层固化 买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