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项家三代刻章百年奈何后继无人 愿免费收徒传授技艺
第一代 叔公项信南 清代著名金石篆刻家
项颂秋一家原本都是阳江人。其叔公项信南原名焰光,广东阳江人,工书法篆刻,师承浙派,尤擅以曹全碑入印,是清朝光绪年间广州著名的金石篆刻家。
“我叔公小时候喜欢看戏,有一个剧团从阳江一路来广州唱戏,他就跟了过来。”项颂秋介绍称,彼时项信南在看戏时刚巧认识了一位何姓的篆刻师傅,于是拜在他门下学艺,20岁时,项信南已成为独当一面的篆刻艺人,诸多社会名流曾慕名前来刻章。如今,市面上仍然有不少项信南的作品流传,成为收藏品。
项颂秋介绍,1944年,项信南自杀身亡。“因为后人把财产败光了,他便上吊自杀了。”
第二代 父亲项少南曾为南粤名人刻章
上世纪初,手艺传承到项少南手中。“我父亲幼年丧父,很早就来广州投奔了叔公,并跟着他学艺。叔公叫项信南,他便叫项少南。”项颂秋介绍,然而跟叔公不一样的是,虽然父亲能篆刻,但却是一个文盲,都是根据客人的要求来刻。
项家给不少名人政要刻过章,他说,“父亲尤其擅长牛角、石头、象牙刻印,这方面我的水平不及他。”
直到2003年项少南过世前,90多岁的他仍刻章不辍。
第三代 71岁儿子项颂秋部分篆刻成就甚至超过父亲
1960年,父亲项少南在广州一家集体刻章厂上班,为了贴补家用,14岁的项颂秋也因为父亲的关系进入了这家工厂。“我兄妹5人,全家七口只靠父亲40多元的工资糊口。”摆在他面前的有三个选择:一是做船上的加煤工,二是进纺织厂,三是学篆刻。最终,他选择了篆刻。而在此之前,他也是一个文盲,直到进厂之后才在夜校学习认字。
在工厂里,他跟着老员工学习,很快就上手了:从木工到胶印,再到各种各样的篆刻材料,他都学会了,一些材料的篆刻成就他甚至超过了父亲。上世纪70年代末,项少南在和平西路9号一楼开起了档口,几年之后,项颂秋也在二楼开起了档口,一时之间好不兴旺。
当年 忙到打着吊瓶刻章
开档口之后,项颂秋主要做公章生意,生意火爆。“他在刻公章的时候都可以不用打底稿,直接在章上面刻。”一旁的老伴说。最忙时,他甚至要打着吊瓶工作。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机器刻章的兴起,秋叔的手工刻章生意锐减,不过却有不少社会知名人士前来慕名求章。“有英、美、德等国的驻穗领事馆人员,有德国、荷兰教授,有法国、意大利商人等。”秋叔甚至将一位日本友人的求章信函,用框裱起来挂在墙上。
有些外国友人的章还会刻上英文。曾有一人问遍广州,想将自己的名字刻入一幅画中,同行都说刻不了,最后找到他,这枚印章也成了他的得意之作。
今日 生意差无人传承技艺
如今,秋叔的生意并不太好。“好的时候一个月五六千元,差的时候一个月就两千块,加上自己的养老金算是够用了。”在机器刻章兴起的年代,手工刻章确实难以生存,愿意学习这种旧技艺的人也不多,他的两个女儿就没有接班。
“现在的后生仔吃不了苦,也没有那个毅力,来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秋叔说,一般来说,要出师至少得好几年,他算是快的,也学了3年才能出师。“如果有人有毅力传承,我愿意免费教学。”秋叔说。(记者 秦松 图 记者 苏俊杰)
编辑:梁霄
关键词:刻章 免费 收徒 技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