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探寻四川脱贫攻坚新举措:三个"土方子"为贫困户"造血“
全省各地创新举措,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3月30日,宜宾市兴文县五星镇。早上8点,天空淅淅沥沥飘着雨,但大同村一组贫困户王宜祥干活的热情却没有受天气的影响。割草、碎草、拌入酒糟和饲料……不到两个小时,王宜祥就为自己养的12头牛做好了“早餐”。
去年6月,王宜祥用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建起一座200多平方米的牛棚。村里的连天山生态肉牛专业合作社为他买了12头牛。“要甩掉穷帽子,就靠这牛和我们这双手了。”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如何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近日,记者行走泸州、宜宾、自贡等地,探寻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举措。
借牛还牛
劳动所得才是硬道理
2008年王宜祥的父母因病去世,家里欠下十几万元的外债。
“养起牛来,生活就有希望了。”王宜祥算了一笔账,购买一头牛7300元,养9个月后,可卖到14500元。刨去饲料等成本,每头牛能赚4500元。
“买牛的钱是合作社出的,卖牛的时候再把本钱还回去就行。合作社还为牛买了保险并提供技术支持。”王宜祥说。
买牛不花钱,这还得从2015年说起。“当时给大同村划了20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我们把钱投到合作社中,每个贫困户有8000元到1.3万元不等的股金,村民享有每年股金5%的保底收入,年底时还会进行二次分红,合作社还为愿意养牛的贫困户买牛。”五星镇人大主席高登奎说。
“开始的时候贫困户还不相信养牛能赚钱,只有王宜祥等十几户敢养。现在看到有人赚钱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都愿意养牛了!”合作社负责人汪启均说。
兴文县扶贫移民局项目股股长柴光福表示,下一步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大同村的产业扶贫模式。
编辑:梁霄
关键词:四川 脱贫攻坚 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