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为逝者搭建生命花园 不立碑留名的自然葬能被接受吗?

2017年04月06日 17:38 | 作者:林苗苗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不立碑留名、不保留骨灰,自然葬能让人接受吗?

不立碑留名、不保留骨灰,这样的自然葬能让人接受吗?记者发现,由于让逝者入土为安的观念、亲人祭奠较为方便、安葬环境贴近自然等原因,自然葬受到一些市民和网友的认可。

来到长青园公墓祭扫的北京市民王女士说,家里的老人是以骨灰海葬的方式安葬的,她对自然葬的方式也能接受。

“土地越来越紧张,这样节约资源,逝者回归大自然。我们知道亲人还在这块土地上,祭奠时可以摆点鲜花,来祭奠很方便。我认为非常好。”王女士说。

网友“小火车旅行记”说:“如果是墓碑,子辈孙辈可以去每年扫墓,但是再过很多年、再过几代人,恐怕就不一定了,长远看最终还是融入大地。一开始就这样,挺好,就是人们接受要有个过程。”

网友“水树seven”认为:“现在北京推行的这个方法真的很好。其实对逝去亲人的挂念没必要花大价钱租个墓地,也没必要烧纸,真的有份心意就够了。”

网友“郧远有多远”说:“其实挺好的,有那一天就火化吧,就种一棵树,骨灰撒下边,多好。孩子想我了来给树浇浇水,累了靠着树说说心里话。”

“自然葬比较符合大部分民众入土为安的安葬观念,清明节前夕前来咨询的家属比较多,业务厅的那部值班电话基本没停过。”北京市长青园骨灰林基地党支部书记吴亚军说。

骨灰自然葬如何确保尊重逝者,安慰生者?

骨灰自然葬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自然葬的节地效果是各种生态葬法里最好的一种。经测算,其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墓葬的10倍以上。”李辉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灰容器遇水逐渐降解,经过半年以上的时间融入土中,回归自然。”

但是,自然葬在简朴归真、造福后人的同时,如何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关单位通过加强环境管理、运用智能手段、精心设计庄严肃穆的安葬和祭奠仪式等方式,让逝者得到安息、家属得到安慰。

据介绍,目前北京长青园的自然葬区域规划面积1500平方米,可以安放1.5万份骨灰。面对这片草坪,工作人员如何知道每份骨灰应该安放在何处?吴亚军介绍,“每份骨灰的安放位置由墓园的后台管理平台进行网格定位,草坪实行封闭管理,家属不允许进入。”

没有立碑留名,家属的祭奠需求如何满足?“逝者家属可以将鲜花放在草坪周围的献花台上,也可以通过墓园内的电子触摸屏进行祭奠。在安葬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还会向逝者家属发放一枚铜制牌,家属也可以通过扫描上面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在手机上缅怀故人。”吴亚军说。

李辉介绍,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的殡仪服务由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承担,由专业礼仪人员负责,并在家属的行程安排,仪式的庄重感、亲情化、人性化等方面努力下功夫。每年清明节前夕,北京市民政局都会在长青园的生态葬纪念碑前举办祭奠仪式,今年有600余名家属参加。

“预约错峰祭扫服务,科技平台完善等方面,都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吴亚军说,“骨灰自然葬作为新生事物,相关服务保障水平还将不断提升。希望能以此让更多人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逝者 生命花园 自然葬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