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名校变单身重灾区 北京千余大学生扎堆单身派对速配

焦点
大学生相亲初衷不一 部分人害怕被“剩”主动出击
北青报记者采访现场的大学生发现,选择在校谈恋爱缘由五花八门,来参加相亲的初衷也不尽相同。有人觉得,大学里谈恋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有同学觉得大学生活很无聊,需要有人来“陪”,当然还有的担心自己“被剩”,想在大学找好心仪的对象。
“不想成为剩女、齐天大剩、大龄女青年,上研究生再不主动一些,会不会危机就要来呢?”一位戴眼镜的姑娘告诉北青报记者。她坦言自己从外地考到北京读研,过了25岁后,之前从不担心恋爱问题的父母也开始变得唠叨,从去年她开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也开始参加学校学生会的联谊,报名网络的合约情侣。“一直觉得沦落到家长安排相亲,是一件特别惨的事。还有,真的不想过年回家被父母催婚了!”
合约情侣、剩女这些充斥在网络和大众媒体的名词,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校园恋爱的发展模式。北青报记者发现,很多家长出于种种考虑,也转变了过去保守的思想,鼓励孩子在校园恋爱,甚至主动给“恋爱费”。不过,这种“门当户对”的速配相亲方式,也令前来参加活动的人有些不适,一位同学说, “虽然相亲高效、方便,但我总觉得它太功利了,其实就是标签的对等化,你什么条件我什么条件,双方把需求一说,成就成。”
名校变单身重灾区 女生相亲比例高出两成
“这是第五次举办千人单身联谊活动,今天的活动超过1000人了,年龄从1987年到1999年的都有。”高校单身男女联谊的火爆程度不仅在于此,该平台数据显示,79%的活动嘉宾是985、211高校学生,清华人数最多,数理专业最有人气,名校似乎已沦为单身重灾区。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次的活动女生比男生多出两成,北京地区的高校中,男女比例失调的报名者通常更积极。“相亲未必受师长的认可。比如我所在海淀区学院路的某财经类大学,学校和社团就不是配合。有的老师觉得我们这种方式不入流。”一位1990年生的男同学向北青报记者坦言。面对质疑,同为90后的时艳强坦言,“33%的大学生受限于自己狭小的社交圈子,难以遇见合适的另一半。我们只不过提供这个平台来帮大家。”
沿革
从当年禁令到如今默许
校园版“非诚勿扰”、“合约情侣”日趋火爆的背后,是中国高校在大学生恋爱交友方面的管理政策日趋宽松。上世纪80年代,所有高校都严禁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甚至把“在校学生严禁谈恋爱,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生守则。从明令禁止到默许,再到如今的怕“被剩”而主动出击,大学校园的恋爱观折射出社会婚恋观念的变迁。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至今还记得1987年前后,他所在的学校为防止学生在校园谈恋爱,专门设立了恋爱纠察队的往事。“春夏之际,我们晚上放学后,纠察队就在学校比较隐蔽的地方巡逻,发现情侣就会用手电筒的光照他们,提醒他们尽快回寝室。如果还是没有离开,就会上前批评。”而纠察队队员主要是学校保卫处的保安巡逻队员,也有部分是学生会和团委干部。
不过,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学对于学生恋爱的态度开始转变。到2005年,我国不再限制在校大学生结婚,大学对于学生恋爱甚至结婚,逐渐采取“不支持、不反对”的默许态度。“管理的放开也适应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现实生活的情感变迁。社交频率和社交媒介的发达,让人们也渴望通过实体交往来挽救日益疏远的人际关系,通过交往,收获友谊或爱情,我个人是支持的。”梅志罡分析道。
海淀区一知名大学的高校辅导员高珊(化名)受访时也表示,大学生自主交友恋爱,这是时代的进步。他说,大学生交友恋爱甚至结婚,学校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学校不应多加干涉。(文/记者 刘旭 摄影/记者 魏彤)
编辑:梁霄
关键词:大学生 单身 恋爱 名校 北京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