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网红”吉他少年:我不是天才 99.999%是练出来的

2017年04月10日 16:31 | 作者: 李兴丽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升入初一后,练习时间被压缩,“半夜躺在床上,睡梦中一阵乱敲。”刘晓龙担心儿子过度劳累,一度想让儿子辍学,集中精力练琴。“儿子一定会学出来”,他和儿子觉得即使成不了独一无二的演奏家,在白银,开个琴行,当一个吉他老师,也挺好。

来看刘嘉卓弹琴的一些音乐人,会看看他的手。那是一双还差5天才满13岁的少年的手。手指细长、手掌宽大。因为长期练习,加之指弹技法难度大,力度强,他指尖上的肉长成了平整的一层老茧。

点击进入下一页

刘嘉卓在北京某琴行买琴时即兴表演。A12-A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兴丽

旺盛的表演欲

到北京后,刘嘉卓最大的变化是脸上的笑容多了。音乐之外,他对北京没有更多具体的想象,“觉得像做梦一样”。

舞台秀彩排的那天,董路带他们一家吃了北京烤鸭。刘嘉卓觉得好吃,但又“感觉跟以前照片上看得不太一样”。

只有跟音乐有关的内容,他才会觉得熟悉又真实。

在音乐制作人谭伊哲的工作室,他见到了“整屋子的乐器”——吉他、鼓、电子琴,以及各种他认识或不认识的电子乐器。这些跟他此前通过视频看谭伊哲演奏时,“一模一样”。

指弹技法多样,且高度自由。在来北京之前,右手上的技巧他只知道基本的am、pm,“其他会弹,但都不知道叫什么”。

像他的偶像澳大利亚指弹大师Tommy Emmanuel一样,刘嘉卓不识乐谱,他弹奏的五十多首曲子,都是反复慢放或回放视频,“靠听和看”学会的。这样“扒谱子”的过程使他的双眼近视一百多度。和人交流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前倾身体。

谭伊哲向他介绍了两种技法。其中一种叫“瀑布泛音”,他曾弹过但并不知道名字,也不精通。谭伊哲的讲述帮他完成了理解的“最后一公里”,“像瀑布一样,特别美妙。”

与儿子找到知音的兴奋感不同,刘晓龙和儿子一起站在工作室里时,是拨云见日的成就感。

刘晓龙不到20岁就进了西北铜加工厂。和那个年代所有的白银人一样,经历了国有企业的鼎盛和改革后的衰落。他反思那时人与企业共存亡的思想,“总想着再熬十年,企业就会好,等到想跳出来时,想法全废了。”

轮到儿子做选择时,他格外强调“独立”。希望他能“迈出一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而不是像他的父亲一样有依赖心理。

大约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刘嘉卓虽然话不多,但极有主见。他不愿意参加吉他考级,“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是几级,只愿意展示和比赛。”

但指弹的小众和环境的闭塞,使刘嘉卓经历了漫长的被误解和被忽视期。

在处于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的白银,对吉他的理解像对绿色的认识一样有限。“大部分的人觉得,你弹这个就是为了炫技。”

还有的同学告诉他,自己的家长看了他弹琴的视频,问:“你是怎么把你的头像跟人家的声音弄在一块儿的?”

编辑:梁霄

关键词:吉他 少年 天才 网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