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追寻龙凤呈祥
凤与龙初见在中国文化里,已经是很久远年代的事了。汉代以后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虽然皇帝的皇字依然还在使用,但凤凰的女性化趋向却是越来越明确了。
后来,凤凰便成为女性的代称,一个好女子,就是美丽的凤凰。凤凰头顶美丽羽冠,身披五彩翎毛,是综合了许多鸟兽的特点想象出来的形象,标志着吉祥、太平和政治清明。
龙飞凤舞、龙凤呈祥,关于龙与凤的崇拜已经融入到华夏民族的血脉中。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龙双凤玉璧
河南洛阳金村出土龙凤玉佩
北京大葆台M1出土龙凤同心佩
妇好墓出土玉龙
妇好墓出土“龙凤配”玉器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龙凤纹玉佩
妇好墓出土“龙凤配”玉器
山西侯马出土双凤合璧佩
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玉龙凤
四神之凤
凤不仅被作为阳鸟崇拜、祖神崇拜,也曾与龙、虎和龟一起作为方神崇拜。
方位观念是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方位体系的形成是文明成熟的一个标志。由甲骨文的发现看,四方与四方风观念的形成,不会晚于商代。辨别四方,是个天文学的概念,古代是通过星宿的位置确定准确方位的,将四方配以象征性的神化动物形象,甚至绘出它们相聚一起的图形,这个文化现象与神凤有关。
代表四方的这四种神物即是四神,即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一套象征体系可以追溯到汉代或汉以前不久,但这并非是最早的也不是唯一的四神体系。我们在汉代的瓦当上、玉器上、铜镜上,很容易见到四神装饰,四神在那时已经是一种重要的普遍信仰。
四神,也作四象、四灵,一般而言是指龙、虎、鸟和龟四神。后来道教引入四神观念,四神体系小有变更,普遍比较认同的是苍龙、白虎、朱雀和玄武体系。
不久前陕西澄城县王庄镇柳泉九沟村一座西周墓出土玉印一枚,印形如器盖、龙纽、椭圆形印面四个印文分列在十字格中,依次为龙、鸟、虎、鹿。这是一枚四神玉印,应当是属于肖形一类,印文并不能认定就是文字,可称为“四神肖形玉印”。与后来四神体系不同的是,印文本为玄武的位置,却出现了鹿,而不是玄武。
殷墟妇好墓出土过一件称为器盖的龙纽玉器,底面也是以十字格简画出龙、虎、鸟和另一动物之形,这一不明确的动物更像是鹿,可以确认这样的四神体系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过去在河南三门峡西周墓中发现过龙、鸟、虎、鹿铜镜,说明商周两代的四神体系是相同的,这也是早期的四神体系,到了后来玄武才取代鹿进入到四神体系中。
四神中的朱雀,作为神鸟,它也有称为凤凰的时候。新近发现的海昏侯墓,随葬有一面偌大的铜方镜,附有漆文“衣镜铭”,镜铭提到的四神为“右白虎兮左苍龙,下玄鹤兮上凤凰。”将通常说的朱雀,直接写成了凤凰。而且玄武变成了玄鹤,这个变化过去我们并不了解。
说四神中有凤,朱雀就是神凤之体,汉代有人作如是观。依《说文》所说,雀为“依人小鸟也”,将这小鸟列入四神,可能有人心有不平,故此以凤取而代之,或者解释说这朱雀就是凤凰。
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七中,也表达了类似疑惑:“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鸟谓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谓之长离……或云,鸟即凤也。”不理解也得理解,这四神中的朱鸟,就是凤,它还有一个别名,特别的别名,叫长离。
《后汉书·张衡传》引《思玄赋》曰:“前长离使拂羽兮,后委衡乎玄冥。”李贤注曰:“长离,即凤也”。司马相如《大林赋》有“前长离而后矞皇”,服虔注曰:“皆神名也”,师古曰:“长离,灵鸟也”。长离在《汉书·礼乐志》中写作“长丽”,让人想起长丽也许就是长鹂,也即是黄鹂。其实“离”在古时也确为鸟名,即鸧鹒,也即是黄莺,黄鹂鸟也。
凤舞龙飞
凤诞石家河,自从石家河人将凤鸟形象创造出来,凤鸟在中华文化时飞翔了四千年的时光。经历代艺术家的提炼,凤鸟艺术有许多提升,凤体造型也发生诸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凤与龙的结合,也因此出现了更加富于变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龙凤文化的内涵也更为丰富起来。
凤与龙的艺术表现,起初是独立出现为主,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如石家河文化有玉龙玉凤,但都是单独成器,没有龙凤同时出现在一起的构图。
“龙凤配”形制的玉器在商代开始出现,有凤鸟龙形冠式,也有龙凤并行式。这两类玉凤都见于妇好墓。在一立鸟的头顶,琢一小龙形,可以理解为戴龙冠的凤鸟。另一玉饰表现在鸟背上有一条大龙,似同立云端之上,觉得龙凤之间有种突如其来的亲密感。
到了西周时期,玉龙玉凤仍然常见,有类同于商代的凤首龙冠形,也有龙体凤冠形,龙凤角色可以这样互换,龙可以为凤冠,凤可以为龙冠。山西曲沃晋侯墓M63出土圆雕玉龙凤一件,立鸟头顶倒立一条小龙,被认为是商代器,与妇好墓所见意境相通。
西周龙凤形玉器更多见到的是片雕线刻,如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玉柄形器,上有立凤,立在下面的龙体上。凤体较大,不似商代所见,并不是冠饰。又如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2件独体团龙玉饰,也见到2件龙凤玉饰。龙凤玉饰为片雕线刻,表现凤立龙体上,彼此关系并不明朗。但凤并不是龙体之冠,这是可以肯定的。
这一类片雕线刻玉饰在西周比较流行,对于它的名称、用途、含义,现在并没有一致的认识。山西曲沃晋侯墓地M31晋献侯夫人墓出土同类龙凤纹玉器,称为圭形饰,也是表现凤鸟立于龙体之上,凤鸟始终占着上风。
上海博物馆藏西周片雕玉龙凤,一只凤鸟立于仰卧的龙体之上,似乎表现的是龙凤之争,凤鸟也是占了上风。实际上应当是游龙戏凤,并不一定是争斗。台北故宫也收藏有几件类似图案玉器,一般都是作凤立龙体之上。傲气的凤鸟,在西周时代,一直在龙体上站立了数百年。
凤立龙体之上,这样的艺术题材在西周时期一定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如果说商代时龙凤已经存在联系,但那还只是“互为表里”,西周时才见龙凤出现真正的亲密接触,这个变化的背景很值得关注。而且还是凤鸟占上风,在周人心里,凤高于龙。
西周还有龙凤同体玉器,龙凤共一身躯,一端为龙首,另一端为凤首,一般称之为龙首凤尾。这种龙首凤尾形构图,尚不明含义如何,从龙凤合体分析,至少可以察觉出龙凤中出现的亲近感。龙凤融为一体,是周人的一种奇想,这奇想的背后,应当还有深层的含义。从互为表里,到亲密无间,再到合二为一,这样的变化动因很值得研究。
例如陕西长安张家坡M157出土龙凤同体玉饰,片雕阴刻,作S形构图,一端为龙首,另一端为凤首。山西曲沃晋侯墓M102项饰玉组佩,6件S形玉饰,3件龙凤同体,3件双首龙形。龙凤同体,龙凤共一身躯,作龙首凤尾形。
到春秋时期,龙首凤尾形的构图还在流行,大体承袭了西周风格,除了玉器上可以看到,铜器和漆器上也能看到。当然也有一些新变化,有时变化非常明显。龙首凤尾的构形,这一时期流行的广度可能超过西周时。如湖北当阳曹家岗春秋楚墓的漆棺一侧,在一个图案单元中绘龙首凤尾两组,呈正倒方式排列。都是龙首向上,凤尾向下。河南辉县琉璃阁春秋中期墓M60出土的佩玉,图案为两两呈十字形交叉的龙首凤尾,这是很少见的构图。
更奇特的是一种S形玉佩,也是龙凤同体,龙首凤尾。如山西太原赵卿墓所见两件玉佩,尖状龙尾如凤喙,圆眼刻画很明确。
除了这种S形造型,也有玉璜类,同样制成龙首凤尾形。河南光山黄季佗父墓出土玉璜,既有双龙首形,也有龙首凤首同体形。
龙凤故事
战国时期的龙凤艺术品发现很多,有的承袭了春秋时期的风格,也见到一些新的造型继续保持龙凤的亲密接触,不过见到双体龙凤玉佩,玉件显得更加精致华丽。如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双凤龙形玉佩饰,双体凤立双体龙上,感觉十分亲近。
湖南长沙八一小学M1出土龙凤玉佩,长条S形,同体龙首凤尾。这是春秋时见到的创意,龙凤同体,是表现龙凤最亲密感觉的艺术呈现。还有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的龙凤同体S形玉佩,时代属战国早期,极可能原本就是春秋时期传下来的藏品。
龙凤之动态,有时在玉器上表现并不充分,但在铜器上的一些装饰纹样上,则有更生动的体现。如河南辉县出土金银错车具上见到的龙凤交体纹,龙凤身躯都是S形,彼此交叠在一起,作向前奔跑状,显得生机勃勃。
有时S形龙首凤尾玉佩,也会制成龙身凤首模样。如河南洛阳金村出土龙身凤首玉佩,取用龙首凤尾玉佩的既有造型,但舍弃了龙首,是别出心裁的创意。金村还出土一件龙身玉凤佩,作一大凤与二小龙嬉戏状,凤嘴衔一龙,脚踏一龙,各得其乐。山西侯马虒祁M2129出土S形龙凤合体玉佩,龙首凤尾样式。墓葬属战国早期,玉佩是春秋风格,仍然可能是前期的制作。
山西侯马还出土一种双凤合璧玉佩,双凤拱立玉璧,这也是战国时出现的新造型。有时也可以见到双龙拱璧玉佩,但像侯马的这件玉佩并不多见。
山东曲阜鲁故城M58出土S形龙首凤尾玉佩,墓葬属战国时期,玉佩却是春秋风格。墓中同时还出土一件双凤合璧玉佩饰,双凤相背拱璧,与侯马见到的双凤拱璧玉佩相似,也是少见的发现。
春秋时期独体的S形龙首凤尾玉饰,到战国时期出现了组合式,若干S形拼合在一起,显出另一种热烈的氛围来。安徽合肥出土龙首凤尾合体S形玉饰,6条S形交叠拼合,组成略呈方形的透雕玉佩,样式前所未见,精彩至极。
有意思的是,在战国时期,S形龙首凤尾玉佩又有新变化,龙首消失,变成两端都是凤首。河北易县燕下都就见到这样的双凤首玉佩,花式大S形,两端均为凤首,凤首大小同等。当然在燕下都同样也有S形双龙首玉佩出土,龙凤分体,又是一种意味。
春秋时期的龙首凤尾同体艺术创意,构图有C式,有S式,也有璜式,不拘一格。其中的含义,有待进一步探索。战国时凤的角色稍有强势体现,其象征意义有待探索。
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两幅楚国帛画,其中一幅御龙帛画,有鸟立龙体之上。神鸟与神龙之间的关系,在画面上已经有所透露。帛画上鸟立龙体,可能是玉器上见到的上鸟下龙构图的注解。另一幅文物龙凤图,表现龙凤一起升腾的景象,恰也是玉器上龙飞凤舞意境的再现。参照帛画的写意,有助于理解龙凤玉佩的意境。
商周两代王者之旗为龙旗,由此似乎可以看出,龙已是王者的象征。《诗·周颂·载见》有:“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旗阳阳,和铃央央。”《鲁颂·閟宫》有:“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旗承祀,六辔耳耳。”《商颂·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旗十乘,大糦是承。”这都是王室祭祖之歌,祭祖时载以龙旗,龙旗是王者权力的象征。龙旗也为天子所用,《礼记·乐记》说:“龙旗九旒,天子之旌也。”天子用龙旗,天子服龙衮,所以《礼记·礼器》说:“天子龙衮。”这种龙衮实物虽然没有发现,但在四川三星堆出土大立人铜像上可以看到,立人穿的是龙纹之服,正是龙衮。
楚辞反复提及龙凤。如《离骚》说:“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凤凰冀其承喷兮,高翱翔之翼翼”。又《涉江》说:“鸾鸟凤凰,日以远兮。”屈原笔下的龙凤,凤担当神使之职,而龙则是凤的坐骑。这样看来,周代开始见到的那些凤立于龙体的玉佩,似乎就比较好理解了,那下面的龙还真可能就是带着凤飞腾的神灵。
对于龙首凤尾S形玉佩的理解,似乎一些神话可以提供很有意义的线索。《山海经》中《南山经》说,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南次二经》说,柜山至漆吴山有龙身鸟首神。《中次十二经》说,遇山至荣余山有鸟身龙首神。龙首鸟身,或是龙身鸟首,都是传说中的神灵。
龙凤作为玉饰的题材,理当是贵族们的专享。以玉为龙为凤,也只能看作是贵族们的信仰。以龙凤为佩饰,从东周时代起,当与君子修德有关,君子比德于玉。龙凤虽为神物,也是可以用于比附人的,那时高尚之人,圣贤者可以享有比龙比凤的评价,如老子、如孔子。
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等孔子赴洛邑拜见老子,返回后三天不语,弟子们问见老子时他说了些什么,孔子感叹道:我竟然见到了龙!龙是“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翔乎阴阳”,孔子称老子为龙。
一次老子见孔子带着五位弟子在前面走,问前边都是谁?孔子回答说:子路有勇力,子贡有智谋,曾子孝父母,颜回重仁义,子张有武功。老子听后感叹道:我听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老子称孔子为凤。
孔子称老子为龙,老子称孔子为凤,可见在那个时代,龙凤并不是顶层人物专享的象征。
龙凤拱璧的艺术意境,在汉代得到承袭,也有一些新的变通。战国时期的龙凤多出现在璧外沿,汉代则璧内外都有龙凤身影,构图更为活泼灵动。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龙一凤玉佩、三凤玉璧、一龙二凤玉璧、双凤玉璧,构图多样。有一件一龙二凤璧,外有二凤拱璧,璧心一龙昂首挺胸,气势不凡。
河北定县M40出土双凤玉璧,作双凤拱璧形,凤张嘴似在鸣叫。北京大葆台M1出土龙凤同心佩,整体作璧形,中心为韘形,左右透雕龙凤对舞,制作精致。台北故宫藏双龙双凤玉佩,一对团龙上各立一小凤,原定为汉代制品,其实具有战国风格。江苏省扬州市邗江甘泉“妾莫书”出土璜式玉佩,双龙同体璜上立一凤,这样的造型是汉代首创,有时也见到双龙双凤,制作工艺都比较细腻。
龙凤在汉代艺术中,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龙与凤亲密无间,如影随形。时而是大龙大凤,时而是大龙小凤,可以是一龙双凤,也可以是双龙双凤。基本不见了龙头凤尾,凤的角色与龙没有明显分别。
说到龙凤在汉代扮演的角色,其实还应当说说四神。前面说到四神中的朱雀,也有凤之名,不过汉代人极少称它作凤。当然,四神里的龙凤,两者间的联系并非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样,或者说是明显不一样的。四神之外的龙与凤,有着不一样的象征,没有了方神的职掌,却与凡界有了更多的关联。
若是没有龙凤,中国文化里会缺少许多的滋味。中国文化里,真不能缺了龙与凤。文/王仁湘
(作者系著名考古学者、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长期在野外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发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遗址。)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龙凤呈祥 凤 龙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