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研学旅行如何走进“春天里”
经费问题:成为“后顾之忧”
除了安全因素,经费缺乏保障也是制约实践性活动顺利开展的一大因素。
“《意见》指出,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但是现在看来,具体执行的措施出台得太慢了,费用主要还是由学校和家庭负担。”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校长说,有些家长对研学旅行的价值不太理解,一提起收费,就会招致很多家长的不理解。去年秋天,他们学校组织学生去北京郊区举行采摘节,交通费由学校承担,家庭需要支付一定的采摘费,但还有家长以学校“乱收费”为由头,发泄不满情绪。这让费心组织的研学旅行不免“尴尬起来”。
除此之外,《意见》还提出研学旅行的要本着“公益性”原则,即“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但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五十中校长张威看来,“减免费用”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来说,依旧存在潜在问题。
“部分研学旅行会涉及高铁、动车等交通费问题,这个费用对中产家庭来说是个小数目,但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却是个负担。”张威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低收入的家庭,很多家庭靠低保维持生活。国内的活动他们一般都不支持学生参加,更别提出国游学了。“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因经费问题而导致贫困生留守在学校学习,或者他们通过资助来实现研学,这都会伤及他们自尊心。有些国家,研学旅行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公立小学、初中的修学旅行补助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所以,经费保障问题需要解决。”张威期待。对此,刘长铭委员也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社会机构等尽快提供合理化经费筹措机制,为学校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编辑:梁霄
关键词:研学 旅行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