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江晓兵:把在国外学到的理论与新疆的实际相结合
“我心中始终有个念想”
今年2月,江晓兵从广州坐上了飞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飞机。在去新疆之前,他就对当地情况进行了调研。考虑到当地可能会缺少设备,江晓兵特意托运了几箱脊椎骨科的医疗器械。在之后的援疆工作中,这几箱医疗器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心中始终有个念想——要去援疆。”江晓兵说,“每一个援疆、支边的人可能都有着不一样的想法。我来是因为情怀。”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援疆医生常常需要熬夜。江晓兵与同事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完成4台手术后,凌晨又赶到莎车县人民医院会诊。得知有专家要来,病人们早早就在病房等候。深夜,县医院同事们没有下班,等候着他们。江晓兵说:“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很是感动。”
栾新平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从国外学成回国后,回到新疆工作。在我们预约采访的一周时间里,他几乎都是在会诊、开会,匆匆说两句就得挂断电话。
“我觉得我应该回来。”吴向未是通过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回国的,他说,“我本科和硕士阶段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石河子大学度过的。在国外工作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和我的大学、医院里的同事中断联系。我觉得我应该回到我们的团队当中来。”
“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吴向未说,“回疆后,我就一直想把在国外学到的医学理论、实践、技术与新疆的地方实际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民族高发疾病,培养一批人才。”
援疆医生的“传帮带”
“传帮带”是援疆医生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何将自己在国外所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教授给当地的医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吴向未筹划并指导建立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为医院各学科青年医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条件。该实验室目前完善了相关实验条件,已初步开始了动物实验研究。吴向未说:“我们已经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学子,还在全国医学论坛上取得了奖项。”
当地医生会做的,帮助他们做“精”,做得更安全;当地医生不会做的,教会他们,并逐步过渡到由他们独立完成。江晓兵想把自己比较成熟的诊疗理念和流程在南疆更广泛地推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统特色技艺“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已经在广州实践4年多,作为项目负责人,江晓兵来新疆时随身带了十几根“治疗棍”,随时随地传授该项技艺。
“这项技艺的优势很明显,非常适用于新疆的基层医疗。”江晓兵说,“目前已经有三四位医生掌握了这项技艺,并能够独立运用在治疗过程中了。”他多次到基层医疗单位给医生培训,还把自己当做“模特”,让当地医生练习,反复揣摩手的力道。
新疆基层医疗与内地有哪些差距?吴向未说:“不光是基础设施薄弱和医疗设备缺乏,还有理念的问题。很多医生从医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待在一所医院,没有机会获取医学界前沿的信息。”现代医学发展迅速,跟不上医学潮流必将会被淘汰。吴向未现在在南疆挂职,尽心尽力地做着“传帮带”的工作。
援疆到底会留下什么
采访江晓兵时,他连续给我发了几张照片,都是他在医院授课的场景。江晓兵说,除了会诊、查房、传授技术,他更想将诊疗理念传授给当地医生。
吴向未主攻地方病研究,肝包虫是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新疆是肝包虫的高发区,包虫病的频发严重威胁新疆畜牧业生产参与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畜牧业发展的阻滞和巨大经济损失。吴向未说:“1999年,我们无意中发现可以彻底切除肝包虫的方法,并成功完成一例病例。但十几年过去了,一些地方的医生诊疗理念还停留在单纯地想把它切除的阶段。”其实,现在的医疗手段对此病有不同的治疗办法。
吴向未说:“在新疆,很多医生认为,只要将患处切除就大功告成,将关注点只指向病灶,而不是全身。”随着通讯水平的提高,他希望新疆未来能够建立智慧医疗,将患者的信息记录在案,方便医生诊疗。
2009年,吴向未受聘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院的一句愿景让吴向未至今记忆犹新:“不要告诉我,你能做什么,请告诉我,你能做这个世界上别人不能做的什么。”
这深深触动了吴向未,也促使他思考:援疆到底要留下什么,要给当地人带去什么?他认为,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理念比教授技术和赠送设备更重要。“输血”不论时间多久终归是有限的,而培育起“造血”机能,则会使当地长期受益。(林之韵 骆孟成)
编辑:梁霄
关键词:江晓兵 国外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