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近30个“课堂直播”下线 平台:老师应分享给特定人群看

2017年04月26日 16:49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律师:家长“不必然”有权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在一家网络平台4月25日发起的一项调查中,超过50%的网友“支持学校课堂、宿舍直播”,认为这“有利于督促学生遵守纪律,家长也可看到孩子成长的点滴”,仅有30%的人明确反对。

“糊涂。”京衡(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前资深检察官邓学平律师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在他看来,除了明星秀或者做节目,很少有人愿意生活在监控探头之下,被动的将自己的一举一动公之于众,让人在网络上随意点击观看。

“即便采取一人一邀请码的方式,哪怕一个人没有同意或授权,镜头中就不能出现与他相关的内容。”邓学平4月25日下午告诉澎湃新闻,从法律层面讲,如果没有征得同意或者获得授权,这些学校的直播行为轻则涉嫌民事侵权,重则涉嫌行政违法。

“这里所说的‘同意或授权’必须是出现在镜头中的每个人的有效授权。”邓学平认为,这也就是说,除了学校没有权力做出“同意或授权”的决定,部分家长也不能代替其他的家长做出“同意或授权”的决定。

“在处置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相关人格权利时,即便是家长也‘不必然’有权代替孩子做出决定。”邓学平称,我国《民法总则》第三十五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可见,家长作为监护人在处置相关权利时如果侵害到了孩子的隐私权,法律上已经设置了相应的救济程序。”

“也许有人说,课堂本来就是公开的,学生在学校上课没什么好保密的。甚至有家长主张通过监控直播监督孩子,矫正孩子课堂上的不端行为。其实,这些说法在法律层面并不完全成立。”邓学平说,隐私是一个动态和分层的概念,场景不同、权利人的主观心态不同,隐私权的保护程度也会不同。在局外人看来“没什么”的事情,当事人自身却可能赋予其非常多的隐私内涵。更何况,隐私权只是人格权的一项内容,并非人格权的全部。

邓学平称,宿舍是一个完全生活化的场所,有时会涉及到身体裸露,直播宿舍毫无疑问会侵犯孩子的隐私、伤害孩子的自尊。课堂相对宿舍虽然更为开放,但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不排除课堂上也会包含大量的隐私性信息。

“就算课堂上没有任何个人隐私,将课堂内容在互联网上公开直播也同样会造成学生强烈的压抑感和侵袭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独立和自尊,而这同样涉及到人格权的侵犯。”

“不少教育者,包括部分家长在内,天然认为孩子就该被置于看管的镜头下,而对于孩子的心灵呵护,则相当漠视。这样的教育心态和教育模式之下,如何还能指望这些学生未来会独立思考并具有健全人格?”邓学平说。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课堂 直播 分享 特定人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