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未来型大学 造就怎样的师生?

2017年04月27日 16:26 | 作者:邹广严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未来的课程”是建设“未来型大学”的重要方面。“未来的课程”可能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跨界、跨学科的。因为未来不同行业领域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捏合”下彼此联系越发紧密,产业发展本身就呈现出“跨界化”趋势。二是深度整合的。因为未来学生的学习是有碎片化趋势的,需要整合。三是检验评价的方法可能不只是考试,评价的标准关键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未来的课程体系可能被打破。现在是每个专业必须要有课程体系,而且按教育部的要求必须要规范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还有明确要求。但是将来的课程会不会被打破?例如,我们要培养某一方面的人才,可能将有关的知识点整理开发。以电子商务为例,需要计算机、商务、设计、广告等若干方面的知识点,假设245个知识点组成了电子商务的整个知识点系统,学生学完了这些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检验评价。课程界限也由此打破,知识板块凸显重要。比如,文传学院的广告知识点,计科学院的网页设计知识点,工商学院的市场营销知识点等,这些知识点整合就可能形成了新的电子商务知识板块。

毕业方式有可能改变。按照学分制,现在的学生要完成180学分才能毕业。将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学生的某门课是哈佛毕业,某门课是耶鲁毕业,某门课是清华毕业,某门课是锦城毕业?有了十几门课的组合能不能找到工作?用人单位说“行啦”,是不是就可以录用了?我们可以如此大胆设想。

2. 造就“未来型教师”

“未来型大学”中的“未来型教师”什么样?大概有这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能熟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孔夫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但是批量化教学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难以落地。为什么?因为对众多学生个体的分析不足。没有大数据以前,靠人工对大量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是很困难的。

第二,能熟练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知识载体,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现在我们用的是纸质的教科书,将来除了教科书,教师还得有能力充分运用可视化技术带来的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

第三,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对话、交流、答疑,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就像孔夫子一样,当学生有问题问老师时,老师要能够答疑、交流,就是要“互相切磋”“教学相长”。

第四,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练、导演。就像现在艺术学院把学生编排成几个组,学生做,教师在一旁指导一样,我们的翻转课堂也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成为教练和导演,把舞台让给学生。

没有未来的教师,就没有未来的教育。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莱德曾表示“教师是开启世界未来的钥匙”。我们高校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帮助教师获得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面向未来型大学,当前的大学老师不能落伍。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未来型 师生 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