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我国垃圾分类推行17年效果不佳 46城将强制实施
自然之友提供的2016年民间版环保关键词,“垃圾分类细化”排第三。汤琪 摄
“雷声大、雨点小”的宣传
孙敬华的困惑只是当前垃圾分类困局的一个缩影。在自然之友评选出的2016年环保关键词中,“垃圾分类细化”的得票排在第三位,比第四位的“雾霾”更引人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自2000年北京、上海等地被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后,政府方面不断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倡导和投入。
除了北京,据媒体报道,上海的垃圾分类现已覆盖500万户家庭及大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另有约180万户居民实现了按户参加日常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环保档案记载;杭州、昆明、广州、济南、海口及长沙等城市均进行了垃圾分类的探索。
然而,民众却难以感受到这些积极探索带来的现实改变,甚至有人感觉,垃圾分类的宣传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2015年,有媒体曾对中国的垃圾分类现状进行网络调查问卷,在参与其中的2000人中,仅12.5%的受访者感觉垃圾分类效果显而易见,仅38.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一直在坚持分类存放、投送垃圾。
那么,垃圾分类究竟难在哪里? 孙敬华认为,“光靠鼓励、倡导和宣传是很难说服大家去将垃圾分类,而且一些人还会质疑:我将垃圾分类之后,怎么就来了一辆垃圾车把所有垃圾拉走呢?”
孙敬华说,就拿北京来说,其实,北京的厨余垃圾会有专门的厨余回收车来处理,大概每周来小区三次,不过,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大部分居民不知道自己小区有分类回收的,即使知道,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孙敬华坦言,没有奖励,没有惩罚,看到别人都混合扔垃圾,愿意主动去分类的人就不会多。
编辑:梁霄
关键词:我国 垃圾 效果 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