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APP三大陷阱困扰用户:恶意"伤人" 山寨"骗人" 预装"烦人"
搞欺诈 侵钱财
恶意应用“伤人”
“刚才手机没反应了,显示‘恭喜你的手机被锁了!联系××××××,支付20元购买解锁密码。’我该怎么办?”
“最近下载了一款手机游戏,前几天收到短信提醒,发现欠了很多话费。什么‘吸走’了我的费用?”
“一款手电筒软件,为什么要获取我的联系人、短信和照片?”
诱骗欺诈、捆绑下载、恶意扣费、窃取隐私、破坏系统……恶意应用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用户苦不堪言。4月19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6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2016年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现恶意程序205万个,较2015年增长39%,近7年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业内人士表示,作为恶意程序重要传播载体的恶意APP,在正规网站上传播的途径虽得到控制,但通过非正规应用商店途径传播恶意APP的数量还在继续增长。
互联网分析师于斌认为:“现在开发一款应用只需要八九千元。恶意应用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在于开发成本和准入门槛太低。”
此外,手机系统安全性不足,用户安全意识淡薄,也给恶意程序提供了滋长的空间。4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在近期检测的40批次智能手机样品中,发现13批次样品后端信息系统存在信息安全漏洞。
无论何种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最终都必须在某个应用商店上架,方可提供下载链接。腾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近1/4的手机病毒感染渠道是应用商店。解决恶意程序问题,需对应用商店加强管理。去年,网信办和工信部分别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均要求应用商店对应用程序提供者进行真实性审核,起到监管作用。
小米公司介绍,如果希望在小米应用商店上架自己的应用,个人开发者需要提供身份证号和手持身份证的照片,企业开发者则需要提供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
“开发者‘实名制’落实得好的话,一旦发现恶意应用,就可以‘拔出萝卜带出泥’。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建立起白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良币驱逐劣币’。以前想的是亡羊补牢,现在则应该未雨绸缪。”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说。
编辑:梁霄
关键词:陷阱 用户 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