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揭秘芜湖铁画匠人绝技:一片羽毛千百次雕琢
重生:手艺不能带到棺材里去
如今回望革新之路,铁画工艺已经在叶合手中进入2.0时代,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
1990年,为迎接亚锦赛,安徽省体育馆找到芜湖工艺美术厂,想制作宽2.5米、长20米的大型锻铜浮雕《生命运动交响曲》,这对芜湖工艺美术厂来说可是个“大单”,然而当时厂里的技师中虽然老匠人不少,但并没有创作大型浮雕的经验,此时已经学了8、9年技艺的叶合大胆领命,立下了2个月完成任务的军令状。而此时,距离他早已订好的结婚日期还有几天。
“那时候的工艺还比较落后,我们用的铜板材质特别厚,制作起来难度很大。”整整两个月,叶合每天最早都是三点才能睡觉,后来回忆起来,叶合觉得那是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大壁画。“5月1日本来想结婚的,但为了这个作品婚也不结了。后来没赚到钱,但心里好快活,因为我看的是未来。”在制作过程中,叶合不断提高工艺水平,进行了不少革新。比如“0.5厘米的铜皮开始尝试用氧气烧”,这样还没热就烧好了,受热面小,变形小,有利于提高效率。
就这样,在叶合的手中,铁画工艺不断翻新,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为了突破制作工艺,叶合专程到深圳继续学习和创业,却饱受质疑。“当时压力也很大,人家嘲笑说你要是混得好,肯定不回来了;混得不好,也不会回来,因为不好意思。”他说。
但在叶合看来,深圳的文化很开放,各方面艺术在深圳汇聚,多种工艺能为我所用。叶合顶住压力,在深圳一炮打响,创作了如意塔等优秀作品,经过“每天都在走钢丝”的辛苦创业,终于站稳了脚跟。“只能成功,失败赔不起,一件雕塑几十万、几百万,你拿什么赔人家?”回顾这段不平坦的路,他笑道。
叶合对徒弟进行指导。本人供图
光环之后,传承为大。作为铁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和创新开拓者,叶合丝毫不吝惜向徒弟们传授技艺。如今,叶合的徒弟遍及全国,谈到一些老匠人不愿意把真本事传给徒弟,他摇摇头,说“有的打了一辈子,不愿意教。你不能把技术带到棺材里去,舍就是得。”在他看来,带徒弟也要讲究艺术:“总打样,永远会觉得没有出头之日。徒弟们不能上手就扶他们上手,引导他们感受到这一行的美和荣誉,比如徒弟们一获奖就不一样了,他自己会坚持一辈子。在这一行里,有本事就受尊重。”他说。
编辑:梁霄
关键词:揭秘 芜湖 铁画 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