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大学生奋斗群像:九零后“文物修复师”的别样青春
解读瓷中信息
在南京艺术学院瓷器修复室内,陶瓷修复方向的学生张慧正修补一只青花瓶,这只瓶子的上半部分已经裂成了七八块碎片。张慧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水平竖起,把碎片部分一块一块拼回原位,手法细致且熟练。
“将残破的瓷器还原成原貌,其中大有学问。”张慧告诉记者,毕业后从事陶瓷修复工作的她,慢慢感受到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反复考虑后,她重新回到学校拜师学艺。“光有手艺还不行,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陶瓷修复师,各类知识的掌握也十分必要。”张慧说,陶瓷修复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如美学、绘画、化学、物理、生物学等,都会在陶瓷修复中应用到。“我除了向师傅学习手艺外,还拼命‘恶补’各种理论知识和修复技术。”
“瓷器修复工作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修’。”张慧告诉记者,她从事瓷器修复,不仅想着如何让文物“延年益寿”,也想在修复过程中解读文物。“中国是‘瓷国’,瓷器富含许多历史与记忆的密码。修复的过程也是观察与发现的过程。印花、胎、釉、产地分析等都可以成为新的研究视角,以便解读文物更深层次的信息,提高鉴别能力。”张慧说。
修画更修心
“文物修复并不‘高冷’,但很磨炼人的耐性。只有耐下性子,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做好文物修复工作。”南京非物质遗产专业学院书画修复专业的张若菡告诉记者,烦琐的修复步骤,需要慢工出细活,修一张书画通常需要三到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很多时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气、光线不对,就调不出来正确的颜色。有时一两个礼拜都调不出来,让人心如蚂蚁在钻。一旦调出合适的色彩,那种坚守后的喜悦无以言表。”这让张若菡觉得,坚守非常不易,但很值得,只有一颗沉得下去的心,才能唤醒沉睡的珍宝。
“除了专业技能和超强的耐心外,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也不可或缺。”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书画修复方向大四学生赵晨说,为了修复好文物,修复师需要做出的牺牲很多。赵晨伸出双手,指尖布满了细小的裂纹。他告诉记者,修复书画时需要戴医用橡胶手套,夏天时手掌出汗,在手套里闷一天,手经常又痒又胀。拼接粘贴用的各种胶,多数气味刺鼻,呛得眼睛直流泪。“有些文物在修复前,你根本不会觉得它很美。”赵晨说,有时将粘连在一起的两张纸打开,会发现密密麻麻的黑色虫卵和蝇粪粘在上面,必须用棉签一点点刮掉。“遇上虫害比较严重的,一刮就是一整天,吃饭都没胃口了。”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吃再多苦也值得。”赵晨说,书画修复很“磨人”,很多同学从这个专业毕业后,选择从事其他工作,但他不会。对他而言,书画修复是场修行,“越是身处眼花缭乱的都市,越需要珍惜传统文化的缕缕墨香。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有活力,更应承担起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责任。与文物相伴,是我的青春,我更希望,这是我的一生”。
(作者:郑晋鸣 徐晓阳)
●记者短评
青春的匠心唤醒古老文物
郑晋鸣
历经时代变迁,许多文物进入了沉睡,需要匠人还原面貌,唤醒活力。文物修复,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南京,一群年轻大学生栖于静室,在时光中打磨岁月的痕迹,还原古物的光辉。他们是青年文物修复师,他们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用青春扛起传承大旗。
因兴趣而投入,因热爱而坚守,因青春而无悔。这群90后年轻人,用最美的时光安心守在修复室中,成为一个个时间的匠人。巧手出天工,跨越千年历史,这群年轻人倾听文物的声音,与文物完成对话,用修复传承延续古物的生命力量,共同描绘出一幅璀璨绚丽的文化图景。
编辑:梁霄
关键词:大学生 奋斗 群像 青春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