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84岁老教授难舍三尺讲台 因为“我曾经爱过你”

2017年05月08日 10:23 | 作者:吴晓颖 萧永航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执教38年难舍三尺讲台

张继莹出生在成都一个普通家庭。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他在少年时期是看着苏联电影、小说,听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长大的。在这种环境熏陶下,他读大学时误打误撞选了俄语专业。

在张老的记忆中,这段求学时光简单充实而美好。不同于其他专业,学好外语要多练、多说、多听。在当时有限的学习条件下,同学们想出了一些“笨办法”,见面用俄语聊天,甚至在打球、做操时也用俄语交流。他们常请教专业课的外教苏联老师看北京人艺的话剧,给老师当翻译,锻炼口语、听力。而每天听俄语广播,晨起朗读,成为张继莹至今仍在坚持的生活习惯。

1957年研究生毕业后,张继莹被分配到四川大学教书。1959年,四川大学俄文系成立,并于当年招收首届本科生,张继莹也作为全系首批9位教师之一开始任教,直至退休。

从教38年来,张继莹在学生中一直以治学严谨而著称。有学生考试不及格,校领导为其说情,他坚持不改分、不放水。有学生毕业论文找人代写,他得知后不允许通过。张继莹说,他希望教出的学生为学刻苦严谨,为人正正当当,做事踏踏实实,“这是我从师长们身上学到的,我也要把这种治学为人的风气一代代传下去”。

1995年1月,张继莹告别了耕耘近四十年的讲台。即便已过去20多年,他仍然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为了不打扰学生,他没有告诉学生们这是他所教的“最后一课”。下课铃声响了,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学生们逐渐散去,他独坐在空荡荡的教室不舍得离去。就这样呆坐了一个多小时后,张老向黑板深深鞠了一躬。

最幸福的事是看到学生成长

退休后的张继莹依然挂念着学生和俄文系的发展。作为学校返聘的教学督导,他经常指导年轻教师教学,把自己手写的几大本俄文教案送给系里,为刚入校新生作讲座,传授学习经验。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俄文系主任池济敏说,翻看张老的教案,人们都惊呆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设计精确到每一分钟要讲什么、怎么讲。老一辈俄语人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对学生、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并为之付出一切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在身边人看来,这位已80多岁的老人依然保持着一颗求知心。他的手机上下载着俄语听力软件,每天看俄语电视节目,还花了四五年时间,自己从网上下载资料,建了一个俄罗斯文化视听资料库,包括俄罗斯文学、历史、旅游等内容,相当于一个小百科全书。“资料库约有2000G,张老师送给了系里的师生。”池济敏说。

和俄语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继莹却从未去过俄罗斯,这对他来说是个小遗憾。任教时,也有当随团翻译走出国门的机遇,但他把这在当时来说难得的锻炼机会,都留给了学生们。

张继莹说,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是看到学生成长,俄文系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蓬勃发展。每当师生聚会看着学生们学有所成,他便觉得做教师真是好。

在念普希金的诗火了,“稀里糊涂”当了“网红”后,张继莹收到天南海北的学生们发来的短信。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恩师,您的教诲让我终身受益,我是您资深的粉丝数十年。”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老教授 三尺 讲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