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消失的“儿化音” 变淡的故乡味

2017年05月16日 10:53 | 作者:韩浩月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刚来北京的时候,住在亚运村北边一个名字叫龙王堂的村子,奥运会之前,那儿是彻底的农村,住着大批的北京土著以及少量的外地人。后来那一片的村子都拆了,建成了奥运村,拥有了阔气的鸟巢、水立方等等。奥运村建设的过程中,本地人、外地人大多都搬走了。

在龙王堂居住的那几年,是我离北京最近的时候,因为身边就生活着北京人,房东一家,街面店铺,菜市场,走到哪儿都能听到熟悉的带着儿化音的北京话,时刻真真切切地提醒你现在生活于北京。去工体看球,北京球迷震耳欲聋的加油声,把主场声势衬托得很浩大。但自从搬离龙王堂之后,就感觉离北京越来越远了。

在单位上班,大一些的公司,还能遇到一些户籍北京的同事,小一点的单位,就很少见了。刚来的新同事里,有些是带着地方口音的,比如东北口音、河南口音、山东口音,但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地方口音就慢慢消失了,大家都默契地使用普通话。相处得熟悉一点,闲聊的时候发现一名北京人,大家往往会一声赞叹,“原来你是北京人啊”,北京同事便会笑笑,通常不会给出什么回应。

喜欢地方方言,每一个地方的方言都喜欢。但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里,方言的消失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前几天,北京发布了一批“京城新语”,除了“朝阳群众”、“西城大妈”这种很容易被分辨出来的地域词汇之外,多数的“京城新语”都是互联网味道很浓的词了,比如“任性”“神回复”“刷存在感”之类,于是有人说,随着社会变迁,这些年在北京涌现的新词,“儿化音”已很难找到了。

“装垫儿台”(中央电视台)。

“装垫儿台”(中央电视台)。

“儿化音”是老北京话的显著标志,俗称“京片子”,“猫儿腻”、“倒儿爷”、“倍儿”、“颠儿了”、“发小儿”、“吃挂落儿”……这都是北京人的日常用语。在互联网普及初期,北京人也自创过流行语,比如“装垫儿台”(中央电视台),但在后来汹涌澎湃的互联网新词创作大拨哄当中,“京片子”失去了在互联网上的话语阵地。不止“京片子”,东北大碴子话、河南中原腔等地方语言,也一样被淹没在互联网新词的潮流当中。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消失 儿化音 故乡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