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人工智能终将让学区房成为历史
人工智能会取代老师吗?
目前,已经有企业在做让人工智能参加高考的测试。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人工智能要是通过了高考,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就是考试的机器?
这个问题的逻辑不一定严密,但这个问题巧妙地折射出了我国教育的弊病。如果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改变,人工智能完全取代老师几乎是必然。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教育所培养的人也必将被人工智能淘汰。
当老师们从繁重的重复性分析型工作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比如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成为有美好人格和创新能力的个体。
实际上,这和著名的蒙特梭利教学方式不谋而合。老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老师做的就是“准备环境-引导孩子-观察-改进环境-再引导-退出-再观察”。极少干预和不断引导让孩子能最大限度地拥有独立性、专注度和创造力。
人工智能对学习方式的颠覆
有了人工智能,每位学生就好像有了一个贴身伴读机器人。既然人工智能的智商将会是人类智商的100倍,不少职业也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那么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才能不被替代呢?
现在,IBM沃森1秒可以读8亿字节,人脸识别软件可以在短短数秒内识别300万张人脸中的任意一张面孔,facebook研发的新技术甚至可以直接读取人的脑电波,这些人类都是无法做到的。
而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自我意识,有好奇心。好奇心让人有了探索的欲望,可以将未知变成已知,可以制定规则或破坏规则,但机器无法做到从0到1。工业革命让机器替代了我们的肌肉,人工智能让机器替代了我们的大脑,但是我们的情感和心性,机器却代替不了。
我们以前受教育,主要是在求快、求多、求聪明。如今在这三个方面,我们根本无法媲美人工智能。所以,我们只能求少、求缺、挖掘并发挥好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一则我们能从事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工作,二则我们将迎来人文科学的强势回归,新文艺复兴时代会来临,那样的一个社会挺值得期待的,不是吗?伊恩·戈尔丁和克里斯·柯塔纳在《发现的时代》证明了,我们应该如何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时代汲取勇气、智慧和灵感,进而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黄金时代。(作者:Taro)
编辑:梁霄
关键词:人工智能 学区房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