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干部在职不履责与“稻草人”何异
“稻草人”式履职的危害与“蝇贪”无异
惠民政策要想真正惠及群众,离不开每一环节的层层把关和严格执行。“稻草人”式履职虽表面上不贪不占,却给各种腐败和违规行为开了口子、留了漏洞,让惠民政策落实“缩水走样”。它不仅直接侵害了群众的利益,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破坏政府公信力,挥霍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其危害与基层的“蝇贪”“硕鼠”无异。
“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到下面落实就变样了!”部分尸位素餐的“稻草人”式干部履职流于形式,导致惠民工程在落实中沦为“寒心”工程,更让国家财政资金蒙受极大损失。据报道,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条全长不过10.2公里的“洞旺公路”,不满一年就破损不堪,国家108.8万元扶贫资金被骗。原因是该项目在招标、审批、验收过程中关关都遇“稻草人”:投标审核把关流于形式,未按规定聘请监理公司进行现场监督,未到现场勘测就通过验收,仅凭送检资料就签字审核。最终,11人被处分。对此,云南省一基层纪检干部高海玲表示:“国家制定的保障性惠民政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核、办理,如果让不符合条件的人钻了空子、占了便宜,让真正需要救助的群体得不到帮扶,就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还会败坏社会风气。”
此外,“稻草人”式履职暴露出的个别党员干部作风问题更不容轻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曾指出:“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稻草人”式履职显然背离了人民公仆的本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折射出的是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淡化、理想信念的弱化以及履职能力的退化。有专家表示,对党员干部来说,作为是本分,不作为是失职。在位不为,是作风建设的“毒瘤”,必须坚决拔除。
强化问责,压缩“稻草人”式干部生存空间
惠民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惠民资金能不能用到该用的地方,离不开每一环节、每个职能部门的严格把关,离不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忠诚履职。在其位就当谋其政,任其职就应尽其责。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肩负着人民群众的重托,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理应做到尽心尽责。如果敷衍了事、懒散懈怠,无疑辜负了群众的重托和组织的信任。
如何防止并治理惠民政策落实中的“稻草人”式履职?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纪委书记杨革壮认为,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首先要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对那些漠视群众疾苦、敷衍塞责的“稻草人”式党员干部,应严肃追责、及时问责,公开通报曝光,通过问责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2016年5月起,湖北省武汉市运用大数据开展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由于惠民资金落实处于监管的末梢,虚报冒领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易发多发,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把关不严、日常监管不力甚至监管缺失的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此次“体检”,市纪委坚决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对失职失责的党员干部严肃问责,为惠民政策落实提供纪律保障。
云南省保山市纪委书记王嘉玲表示,防止“稻草人”式履职现象的出现,还要完善惠民资金监管机制和干部考核奖惩机制。一方面规范用权,盯紧人和事,健全惠民资金审核、发放、公示等流程,加强社会监督,从源头上防止惠民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干部履职情况纳入考核,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做出处理,压缩“稻草人”式干部的生存空间。
惠民政策用得好、用到位,群众才能有更多“获得感”。让群众尽享改革红利,还需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督促党员干部勤勉做事、严格履职,不当站桩度日的“稻草人”。如此,才能真正看好保民生的“钱袋子”,让各项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惠民 政策 稻草人 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