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聚焦网络实名制:信息会泄露? 言论自由受限吗?

2017年06月01日 11:18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2问

技术监管步伐能跟上吗?

近日,有乘客登录要求实名注册的12306网上购票,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号已被注册过,导致无法注册购票。网站客服称,此现象可能是个人身份信息被人恶意抢注而致。

5月1日,《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实施生效,网络游戏运营商陆续展开要求玩家实名认证的措施。腾讯旗下“王者荣耀”、网易旗下“阴阳师”等游戏最近提示用户加紧实名制认证,否则一段时间后将无法正常游戏。但某些未成年玩家通过找出家长身份证或网上找成年人有偿代认证的方法“蒙混过关”,使得游戏实名制的效果大打折扣。

互联网实名制的推行虽然将用户身份从虚拟变成了真实,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现阶段从技术上难以实现将个人信息与主机绑定,无法验证身份与终端的一致性,因此真实身份的背后并不一定是操作者本人。

除了技术跟不上之外,监管的缺失也助长了“人机不一致”现象的泛滥。有专家指出,目前对于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如何执行没有具体的法律解释,由哪些部门负责互联网实名制也没有提及。此外,对于冒用他人身份注册账号的行为也缺乏对应惩罚措施。

手机实名制也面临同样问题。记者了解到,根据规定,一个身份证最多可以绑定5个手机号,不法分子可利用用户办理业务时提交的身份证复印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其名义办理其他手机号码,这就给电信诈骗追责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如去年的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不法分子就是利用他人身份信息开通手机号实施诈骗。

“用户既不能冒用、盗用和虚假注册不属于自己的账号,也不能利用账号去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更不能以账号宣传非法信息。”朱巍认为,账号是在虚拟世界中的本人,在网络征信机制正在建立的今天,使用网络账号的诚信行为将直接影响到现实中本人的信用记录。

他建议在网络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黑名单机制,保障网民权益。同时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平台,如滴滴出行等应该大力推广人脸识别等新技术,从而加强实名制的精准性。

3问

网民言论自由受限制吗?

今年3月,一则署名为“菏泽市公安局”的关于“偷孩子,挖器官”的帖子,在朋友圈热转。该消息已被山东菏泽市公安局证实为谣言。目前,散布谣言者已被郓城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互联网实名制的推行,有利于查明网络不实信息的来源,让网友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

201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和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出台《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微博客用户必须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后,才能使用发言功能。

2015年2月,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指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业内专家认为,过去网上发言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无理宣泄、人身攻击的低风险让一些人在网上肆无忌惮。现在有了清晰的身份认证,有了明确的追责机制,每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发言负责。互联网时代,发声前多考虑、细思量,有利于形成更加理性的舆论环境。

此外,也有网友质疑推行实名制会限制网民的“言论自由”,甚至导致网络监督意见的流失和监督热情的降温。

对此网信办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对于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尤其是时政信息,规定比较严格;但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只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等“七条底线”,在这“七条底线”之上享有充分言论自由。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丽认为,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空间里,发表言论的前提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网络实名制是社交媒体发展的趋势,它实际上是将对网民的内在道德约束变成了外在的法律约束。

“我国采取的互联网实名制遵循的是‘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原则,对网民表达自由没有影响,反倒强化了网民的知情权。”朱巍认为,实名制下的民意往往更加真实可信,可以大大减少虚假讯息的数量,从而提高有关部门的监管效率。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信息 互联网 实名制 用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