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方精云:大自然的“医生”
选择林学只因“家乡缺木材”
近30年来,最让方精云痴迷的是科研,而最让他欣慰的是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除了学科知识,方精云传递给学生的还有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
学生们眼中的方精云是严厉的,容不下半点马虎:“方老师的‘植被生态学’连硕士博士都要闭卷考试。”“要求数据真实的同时,还要求不能放弃监测到的任何数据,方老师认为有选择性地使用数据是一种学术不端。”“连注释的格式、标点的使用也要纠正。”……
“植被生态学”是方精云很重视的一门课,虽然没有教材,但八大章的内容他每章都认真做了大量的PPT。
硕士生李超直言这门课考试前“要准备好久,很紧张”。而据博士生蔡琼介绍,教授每年都会根据科研的结果以及新的发现,较大幅度地调整讲义。
为什么方精云如此重视这门课?因为它提供了“方法论”,教学生如何用简洁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出结论,“公式和原理,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做学问终身受用。”
对于这门课,方精云也正在准备出一本教材,还想把这门课的讲义推到北大的“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上去。
“组会”制度也是方精云为学生多交流寻找灵感想出的一种方式,“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一起出主意。”
1997年,他到北大后就制定了这个制度,至今已坚持20年,每周固定的一个晚上,都会交流科研进程以及遇到的困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了上课,学生们每天待在实验室的时间都超过10个小时。方精云也是这样,即使再忙也把大把时间花在实验室里。
博士后朱剑霄笑言刚到北大时,提醒自己晚上不能比老师先离开实验室,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发现还是熬不过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回家的方精云。
忙碌的方精云被学生吐槽是一个“无趣”的人,“外出监测就对着仪器,室内研究就对着书或电脑。”
方精云爱看书,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长约4米高约3米的转角书柜,配上各类标签,把国内外有关生态学的书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是一个“微型图书馆”,他还为此配了一把折叠梯。
方精云也爱打乒乓球。在没有摆放奖杯、证书的办公室里,他的学生把他参加系运动会乒乓球比赛获得的3张奖状贴在了一进门就能看到的显著位置。学生们笑言:“方老师打球很认真。”“他喜欢赢,但要真赢,很反感假球。”
但方精云严厉的外表依然掩盖不住对学生的关心:指导学生申报课题、引荐他们出国学习、开导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为学生联系医生、垫付医药费……
2007年,方精云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后,更是拿出全部奖金20万元港币设立“生态学奖学金”,鼓励和支持学习优秀或家庭困难而学习刻苦的研究生。
每逢毕业季,方精云也总是语重心长地嘱咐学生:要坚持“做实事、做好事、多做事”,做好人终究不会吃亏;发扬脚踏实地的作风,一如既往地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参与到国家的建设进程中,把自己的命运、梦想与国家民族的荣辱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
方精云所说的这些,也正是他从农村到城市,从中国到日本再回中国,求学工作的心路历程。
他从小学习就自觉,父母都是务农的,既不催他也不管他。“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学习也是自己的事”,他白天劳动、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村里书少,谁要是得了本书,必须飞快看完,因为很多人都排队等着呢。”
后来报考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也缘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家乡没有木材,方精云希望“长大了从事跟木材有关的工作,帮村里人搞到木材”。
大学毕业后,方精云作为国家教育部出国代培研究生在北京林业大学学习,后来到日本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
一路下来,方精云接触了很多严师益友,李宏开、沈国舫、庄亚辉等老师,还有日本的菅诚、吉良龙夫先生……从老师身上体会到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扎实的作风,方精云也传递给了学生。
“思想多远,事业多大”
方精云说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闲下来就喜欢“瞎琢磨”。
在同事朱江玲眼里,方精云的科研理念颇具前瞻性;而运用科研成果的时候,他又是敢想敢干的。
2010年至2016年他受命担任中科院植物所所长。在那段时间里,如何将植物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成了摆在方精云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植物工厂”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当时,福建三安集团有限公司找到了植物所,希望发挥公司在全色系LED光源、芯片等方面的科技优势,与在植物生长、环境调节等方面有着特色和优势的植物所合作。
双方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建设“植物工厂”,通过计算机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液等因素进行智能控制,实现植物全天候高效生产。
2015年12月,双方合作成立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植物工厂产业化发展之路;2016年6月,首栋1万平方米的中科三安植物工厂在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建成投产。
在工厂里,利用LED光谱技术及自动化设备,日产蔬菜可达1.5吨,蔬菜产品已在福建厦门、福州和泉州等地130多家销售终端陆续上市。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区”的建设则让方精云的另一个大胆设想变成了现实。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草原曾经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如今,过度放牧带来了植被盖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优质牧草比例低等牧民忧心的问题。
以“养殖需求增加,饲料用粮不足”为例,方精云说,由于国内的粮食生产主要面向居民口粮,因此,尽管粮食不断增产,饲料用粮仍面临着巨大缺口,已出现了将粮食作物用作饲料的情况。
换句话说,给人吃的“口粮”够了,但给牲口吃的“饲粮”还远远不够,而后者则影响着给人吃的牛肉和羊肉,“现在基本不缺口粮,但老百姓对肉类食物,尤其是优质肉类食物的需求还很旺盛。”
方精云认为要解决我国饲草料短缺的问题,必须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建设集约化人工草地,增加饲草在种植业中的比重。
他曾有这样一个设想:把90%以上的草地都“圈”起来养着,只开垦剩下不足10%的耕地,种出优质的饲草,一方面喂饱牛羊,进而丰富人们餐桌上的肉类食物;另一方面也保护了绝大部分的天然草地。
这并非痴人说梦。2014年,方精云课题组将这一想法写成咨询报告《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发展新模式》,呈交国务院。
在报告中,方精云率先提出“草牧业”的概念———即在传统畜牧业和草业基础上提升的现代化生态草畜产业的理念,他希望通过这一理念的计划实施,从根本上回答“要生产效益还是要生态文明”这一难题,解决草畜矛盾问题。
这一报告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2015年3月,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建设启动:由方精云领衔的中科院22个研究所、近200名科研人员,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提供的上万亩草地上研发实践,科研国家队和农业国家队联手,共同开垦着这块位于我国北方草原上的农业结构试验田。
方精云也把试验区建设的经验带到了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
2016年9月26日,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围绕“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精云提出“以小保大”的草地保护与利用模式,建议“建立与牧草特点相适应的人工草地生产技术体系”“建立规范的草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体系”“国家加大对天然草地保护和改良技术体系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力度”……
编辑:梁霄
关键词:方精云 大自然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