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64岁农民28年3次外出打工 因衰老被辞退再出不去

2017年06月07日 15:39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在深圳打工的塘山村老乡一起聚会

两年前,被藤椅厂老板赶出来时,陈德才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在厂里慢吞吞地搬东西时,老板冲他喊,“没用”。

他和老婆在工业区转了一圈又一圈,没有工厂再愿意收留这对年过花甲的打工夫妻了。前年,老两口终于回到了落满灰尘的老屋。

陈德才在村里遇到了很多返乡的中老年人,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称,2016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171万人。其中,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585万人,比上年减少157万人,下降1.1%。

这些中老年返乡农民工最常说的词是迷茫,“回到村里不知道能干什么。”

“搞养殖?你有经验吗?”

“卖蔬菜水果?你了解市场吗?有技术吗?土地流转有资源吗?”

李伟也加入了这些讨论,他最终选择重操旧业——屠夫。

“我真的很怕很怕风险。”这个30多岁的中年男人一脸忧愁地说,“如果养猪养牛市场不好呢?如果搞种植天气不好影响收成呢?”他说,自己每想到一个念头,就会迅速打消,思来想去,他挑了所谓“最稳当的工作”。

这种感觉让他觉得陌生,十几年前出门时,他满心壮志,他想着干大事,学技术,挣大钱。如今回来时,这些豪气万丈的声音仿佛跟假话似的。

一直到前些日子,县里组织的扶贫培训项目才让他重新得到机遇,他放下屠夫的工作,去学习电路知识,预备学成后换个收入更高的工作。每天夜里他从不迟到,听课的人中,塘山村的这批中年人占了快三分之一。

同村的徐建峰很早就意识到打工并不长久,10多年前,早早学会了开卡车。一度,在工地开车的他以为自己触摸到了机会。当地招聘公交车司机,关键要求写得很醒目,驾龄超过20年。

可应聘时,对方只说了一句,“外地驾驶员不要”。

他开始攒钱,打算凑够了钱就买辆车回到黔西南州跑运输生意。几年后,他的车有了,高速公路上的货车越来越多,油价也涨起来了,运输生鲜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徐建峰把车从市里开回了县城,发现还是没有太多可干的活儿,满城都是搞运输的农民工,“在外面打过工还有驾照的,几乎都在干这个”。最终,这辆车被开回了塘山村空荡荡的新房。

他还听说,有同村的人昔日在深圳的制鞋厂干了几年,回来后在隔壁镇上开了鞋店,十几年间生意火爆。可最近几年,互联网席卷而来,实体店铺生意越来越难做。

“兜兜转转还是这样,改变命运真的那么难吗?”徐建峰喃喃道。

这句话,杨剑深有同感。他在深圳做生意破产后,带着仅剩的积蓄回到老婆家,试图在当地开办广告公司,可真当他进入市场才发现,凯里市在2000年就有了大大小小60多家广告公司,市场竞争激烈,他在本地无依无靠,支撑了三年,还是关门了。

他觉得自己在凯里被打回了原形,“你以为自己懂了很多,积累了很多,其实你还是一无所有。”

只有丁成松的生活看起来稳当得一成不变。他牢牢地守着那3亩租来的土地。尽管,剔除掉成本和租金,他几乎一年剩不下什么钱,可他还是觉得,“至少一家人不会饿死”。

这个居住在村里最偏僻一隅的男人拒绝异地扶贫搬迁。面对扶贫干部多次劝说,他态度坚决,“去了城市,你连葱葱蒜蒜都要买,说是可以打工,可身体不好打什么工,做不了工,只能在床上等着饿死吗?”

他已经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了。“一天都要坐着,要吃好几次药,哪里要我们?”他默默地说,“只有土地不会离开我。”

编辑:梁霄

关键词:农民 打工 辞退 衰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