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一家三代高考命运的四十年流变
大学的变迁——祖孙三代在母校留影
今年5月,中国政法大学举行65周年校庆大会,王颖昕作为本科生代表发言。“我是家中第三代法大人,我的姥爷和我爸爸同样都毕业于政法大学。”除了亲情之外,一家人也被另一重校友的身份所连结。
彼时,坐在观众席上的郭树松一边鼓掌一边回忆起初进法大校门的情形。1963年秋,他带着和父亲到信用社贷的12块钱,揣着录取通知书,走了10里路到县里,又从县里坐汽车到保定,从保定坐火车辗转进京。终于到达了坐落在北京西郊学院路的北京政法学院,郭树松走进校门,望着高耸的六层高砖混教学楼,雕花拱门尤觉气派,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走路不会超过5分钟,而学校周围是大片的庄稼和荒地。6个班二百多人挤在一间教室听课,鸦雀无声。
郭树松回忆,当年学校只有一间容纳一百多人的阅览室,同学们在此可以借阅一些其他院校的教材,一本教材全班轮流着传阅。“那时民国时期的法律已被完全废除,新的法律体系还未建立,我们的法学专业课只是以理论学习为主。”郭树松说,1963年的法大虽说设施简朴,但是也打开了学子们法学的视野和对国家法治建设的期冀。
到了1987年,北京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新校区在这一年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那年8月的一个早晨,19岁的王振力来到昌平区新建的校区作为新生报到。
站在校门口,王振力看到的是一片仍在开工建设的工地,只有两三栋教学楼和一栋“梅园”宿舍楼,放眼望去,一抹晨曦在中国政法大学的牌匾周遭镶嵌了一缕金边。那场景正好像彼时的中国,市场经济呼之欲出,法治建设轮廓初现。这一点从当时的课程设置上也能看出个大概:1987年,法大设置了政治学、法学两个专业,共有4个系,课程设置上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已经与现在相似,也有各种各样的选修课。当时给王振力上课的老师如江平、舒国滢等现在已经多成为中国的法学泰斗。
而作为家里的宠儿,第三代人王颖昕高考填志愿时,在究竟要不要女承父业这个问题上,起初让全家有点纠结。“上网查到分数时是晚上12点,我爸和我讨论志愿到了凌晨两三点,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一来二去还是被第二志愿中国政法大学录取。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法三代’。”2014年秋天,王振力和妻子送女儿去学校报到,而舅舅则开着车带着姥爷、姥姥等亲戚前往北京,车里装满了王颖昕的行李。到达学校后,一家三代“校友”在“中国政法大学”牌匾前拍了一张照片。
在大学包分配的年代,郭树松、王振力都被分配到邯郸市政法系统工作。和父辈、祖辈不同,王颖昕从一进大学就给自己个人职业做了相应的规划。“大一、大二好好学习专业,参加社团和讲座,大三开始准备司法考试还有研究生考试。”从姥爷到父亲,都很支持孩子考研,姥爷郭树松和父亲王振力都认为, “读这个专业,研究生学历,才可能找到个比较好的工作。我们上两代从没像现在竞争激烈。”
掌声又一次响起。郭树松被外孙女精彩的演讲从碎片的回忆中唤醒。几番寒暑,际遇变迁,半个多世纪里,一家三代人走进同一所大学,而那不同时空里的三次高考,将永远定格在记忆中,成为联系一个家庭命运的特殊纽带。(记者 刘旭 李梦婷)
编辑:梁霄
关键词:高考 命运 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