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时隔33年回望: 这所大学对中国艺术史意味着什么?
又到一年的毕业季,从黄桷坪到大学城。这是33年后,四川美院再次进京举办群展。而这个时间与跨度,对于许多熟悉中国美术史的人而言,能引发一些回忆,也可以对过去有一个系统性的回望。
2017年6月8日至18日“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这也是四川美院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群展,展览集结了川美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200多位艺术家,从老一辈教育家和到新生代的艺术力量, 300余件作品占领了中国美术馆1—9号展厅,展览被划分为八个单元:时代强音、现实关切、意象生成、传统再造、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和历史回望。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在“伤痕”和“乡土”时期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由于作品的风格和精神内涵的表现有着某种相似性,当时的理论界将他们称为“四川画派”。
那是四川油画创造的第一个高峰,以高小华、程丛林、罗中立、何多苓等为代表,创作了《为什么》、《父亲》、《春风已经苏醒》等一批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些经典之作在中国美术馆主展厅“时代强音”中呈现。



川美的第二个高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集中体现在1992年到1998年之间,主要以1993年的“中国经验”展和1994年的“陌生情景”展为标志,以张晓刚(微博)、叶永青、周春芽为代表,他们注重作品对本土文化的“中国经验”的表达,关注都市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况,强化个人的生命体验。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绘画面临着“图像转向”的问题。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公共传播系统的高速发展,以及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的繁荣,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视觉——图像系统。
图像会对绘画进行什么样的冲击?它是否会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忻海洲、钟飙、俸正杰、陈文波、郭晋等,推动了当代绘画的图像转向,使其向平面化、图像化、符号化方向发展,在当时的艺术史情景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2010年前后,中国艺术界曾掀起新一波“回归传统”的浪潮。传统重新引起艺术家的关注,一方面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需要审视一个民族国家应具有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体性。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寻求向传统的回归与转换,在于不仅需要对过去30多年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及其文化与艺术诉求进行反思,而且要摆脱西方艺术的范式,重新建构当代艺术的评价尺度与价值标准。于是在当代语境下,传统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转换,如何再造?


除了三条主线,策展脉络的清晰,也展现了川美的历史厚度和艺术家作品的发展历史。在“现实关切”单元,现实主义的背后也蕴涵不同的艺术诉求——有在此次展览中,既有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作品,也有对西南的地缘特点与生存经验的表现,特别是有部分艺术家从微观、日常、碎片化的角度切入,呈现了现实丰富且多样的肌理。


在“语言之思”单元,探讨了中国艺术界大致的四种主要语言体系。就今天美术学院的发展而言,在全球化、当代文化的语境中,尤其是处在一个“艺术史终结”的时代,其功能与使命也在发生变化。语言的“再编码”及其对本土艺术史上下关系的强调已成为艺术家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意象生成”单元,对地域性与“少数民族题材”进行了探讨。在艺术家画笔下自然的景观背后,蕴涵着西南的人们对待自然、对待生命的认知方式。

在“历史回望”单元,展示了川美老一辈艺术家与其对于下一辈的传承。教学之余,老一辈艺术家不仅创造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品。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教学理念与艺术思想,修养与情怀,不仅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后来四川美院教学传统的形成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实验之维”单元则是川美创新的一面。与西方的艺术史逻辑不同,“实验之维”并不追求极端的反叛,相反所呈现出的是“后学院”时代艺术创作的开放性、多样性,尤其是跨学科的特征。现场的呈现,也揭示出青年艺术家丰富的艺术实验,探究艺术本体与媒介范畴的多样化语言方式。


川美院长庞茂琨如此评价川美的“时代质感”:“川美一直紧随着中国各个阶段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接地气’,有独特的地域性,艺术家都很关注对人文和普通民众生活,也可以说是‘人民性’。另一个是创新意识——我们特别是鼓励青年人大胆创作,培养将作品与时代相关联的一种意识。”
artnet × 四川美术学院学院院长庞茂琨

本次是四川美院继1982、1984年四川美院两次进京作品展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群展。时隔三十余年,您认为本次展览是否完整体现了四川美院的历史脉络与精神?
庞茂琨:时隔三十几年之后,四川美术学院再次以学校的名义并由学校组织的一个大型展览。此次的展览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三十年来四川美院历经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此次展览梳理了从改革开放前辈的作品,到八十年代的一批经典作品,再到新时期年轻一代的发展变化。
我认为这次展览总体上,能呈现出四川美院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相对的成果和水平。换句话说,这个展览展示出了我们的常态。因为尤其是后半段的改革开放以后的,或者说2000年以后创作的作品,这些新的作品都是在半年时间内征集来的,有些是借的,可能不全是这些年川美师生最好的作品,但还是可以体现出我们的一个常态水平。同时,也能体现出这些年来四川美院对创作的注重和艺术教学理念。

编辑:杨岚
关键词:作品 艺术 中国 艺术家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