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独守空房无人照料 农村“老有所养”还要再破题
养儿能否真防老
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陶欣,打算这个暑期把住在广西农村老家的父母接过来玩玩,平时工作忙,和父母相聚时间少,每到过年,她都不惜花费重金,长途跋涉回乡:“父母一天天老去,需要陪伴。”
陶欣靠高考飞出农门在城市站稳了脚跟,但在她心里有一个说不出的苦,父母留守在农村,晚年生活女儿不能陪伴左右,难免孤单落寞。去年她尝试把父母接到北京同住,但刚住了一个月父母就受不了陌生的生活环境,嚷着要回去。父母不习惯城市,女儿回不去乡下,老人晚年怎么安顿?这成为独生子女陶欣不得不面对的烦恼。
像陶欣这样,出生在农村,选择在城市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少人甚至三五年也回不去一次,“空心村”“老人村”也因此越来越常见。农村的传统思想是“养儿防老”,然而年轻时养儿育女、耕田劳作,年老时孤苦伶仃、无人照料,正成为时下一些农村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显示,目前全国空巢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51.3%,其中农村为51.7%。在乡镇,很多老人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缺少了收入来源,要依靠子女照料扶养,但“空巢”现象正冲击着这种家庭养老模式,农村养老,问题重重。
湖北巴东县官渡口乡78岁的向传芝和老伴相依为命,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向传芝说,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但还是她们老两口的依靠:“我心脏不好,老伴有风湿,干不了活,家里大的开销都需要他们一起凑。”
向传芝眼花看不清电视,村里娱乐活动少,平日里唯一的消遣就是与邻居聊聊天,出门遛遛弯,三两天接个儿子的电话,除非家里有什么大事,一般不会惊动儿子们回家。
等年纪再大点怎么办?向传芝感慨,只能寄希望于儿子未来会回家务农,再不济,或者去养老院试试?
互助式养老是否可行
当他们渐渐老去,土地和家庭养老模式又难以为继,农村老人该如何安享老年?
湖南桃源县枫树乡今年63岁的李桂枝,是一名独居老人,几个子女都在外打工,每年只能过年时回来见上一面。独居生活,单调又苦闷,然而,即便是这样,李桂枝也从没想过要搬进养老院。
枫树乡目前有两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百余张,已基本住满,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有床位,但需要较高费用。像李桂枝这样的普通农村老人,大部分生活开销需伸手向子女要,如果住进民办养老机构,无疑给子女增添更多负担,“孩子们打工挣钱不容易,现在还能动,能省就省点”。
除了上述原因,真正让李桂枝不愿搬去养老院的,还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村里生活几十年了,街坊邻居都是熟人,即使常感孤单,却有安全感。如果去了养老院,“感觉被儿女抛弃了,丢面子”。
李桂芝的想法,并不是个例。有专家建议,对于不愿进养老机构的农村老人,以村组为单位,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发展互助式的居家养老,或许是一种可行的养老方式。
坎子山村已经在摸索这种养老方式,修建了连排保障房供村里孤寡老人居住,目前已住进16户。大家户挨户,平日里,没事就会走门串户聊天,或者相约着出去做做农活。“住在这里挺好的,每户两室一厅,不用交钱,关键是我们这些老人凑在一起热闹。”邹克能是这里的第一批住户,当初村干部动员他搬进来时还有些犹豫,现在却撵都撵不走了。
“农村老人喜欢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他的生活环境,会感觉孤单。所以在村子里集中养老很受欢迎。”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说,村集体修建的这个互助式养老院,县财政按照每户5万元的标准补贴,配置了太阳能热水器等日用设施,每位老人未来还有一定的生活补助,生活可以无忧。“但村里财力有限,要想解决所有独居老人养老问题,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
“变农村分散养老为就近集中养老,还需公共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倾斜、向农民倾斜。”唐钧认为,政策层面,应该进一步放宽准入,引入更多社会力量精准供给,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一起发力,农村老人或许才会老有所依。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农村 养老 老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