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共享雨伞上市遇冷 评:公益“共享”贵在造福社会

2017年07月07日 13:51 | 作者:张建亚 |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多地爱心雨伞遭遇尴尬

据了解,合肥的爱心雨伞早在2014年就已出现,当时是由“红头车队”发起的免费使用“红头伞”的公益行动,市民可在设在合肥市区的数十个发放点随取随还,免费使用“红头伞”。可是由于当时不需要缴纳押金、无需留下使用者信息,所以当年投放的1100把雨伞,返还的也不过10把左右。为了改变这种境况,这一次合肥爱心雨伞选择了当前火热的“互联网+”模式,使用者只有同时归还完好的雨伞和押金卡,才能免费使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合肥共享雨伞依旧遭遇着“水土不服”的境况。

而实际上,以公益的名义,爱心雨伞在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出现,杭州的爱心雨伞出现在街头的首日就遭遇了“下架”,原因是这些雨伞占据了人行道、盲道等公共设施,使用率低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有相关人员表示,并不能因为它带有“共享”的头衔,就享有特殊的待遇。

央广短评:公益爱心活动贴牌“共享”是在浪费社会资源

抱着公益之心,共享雨伞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是,怎么存在、能发挥的作用多大,不能仅凭一厢情愿和一时热情。以合肥为例,现在市场上共享雨伞品牌基本都集中在南方较多雨水气候的城市,而合肥其实并不是一个多雨的城市,人们对于雨伞的需求并不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益组织推行的爱心活动,以“共享”为名,却被“伪需求”裹挟,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而纵观现在共享经济领域,不难发现,各类共享经济业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当一些资源妨碍了另一些资源,比如人行道、公园、绿地等发挥其正当效率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共享是在盘活还是在浪费社会资源,或者如何平衡好与公共资源的关系。也许在不少人眼中,租赁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能称之为“共享”,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共享经济需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而它的基本要求是要符合公共利益,缺乏以公共利益需求为导向的共享经济,容易落入盲目泛滥的深渊。

公益爱心活动亦是如此,贴牌“共享”,与其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不如“割肉”换“芯”,重新整合资源,做些其他主题的内容,造福于社会、得益于公众。(记者 张建亚)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共享雨伞 上市 公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