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非遗:与自然共融共生
共处:传统灌溉滋养生态
“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这是林则徐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日记,记载的是荒漠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坎儿井对水土的涵养保护作用。

徽派传统民居
文中的“卡井”,即今天所称的坎儿井,史载汉代西域即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称为井渠法。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首先在地面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再把水引到地面。
提到坎儿井,不能不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市。吐鲁番天气酷热干旱,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南面地势偏低,每当夏季来临,大量融雪和雨水就会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形成丰富的地下水源。坎儿井保证了地下水不因炎热蒸发,不因狂风污染,并能有效将水蓄起供人使用。近年来在国家文物部门支持下,吐鲁番启动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程,对坎儿井实行定期检查和掏捞清淤、加固装盖等保护措施。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坎儿井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另一个值得称道的范例是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将以往汹涌的岷江一分为二,大兴引水灌溉和防洪之利,还兼具水运功能,使得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可谓将“因势利导”的古典生态思维巧妙发挥的杰作。
编辑:杨岚
关键词:非遗 自然 传统 鸽哨 坎儿井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