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入伏了!民间传统解暑饮食有哪些 你都吃过吗?
中新网北京7月12日电(上官云)今天起,高温高湿的“三伏天”正式开始,民间称之为“入伏”,面对着湿热的气候,饮食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有句老话讲,“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既是表达夏收小麦后的喜悦之情,也是提醒人们,夏季饮食不能含糊。入伏后,除了标志性的饺子、面条等,民间还有吃童子鸡、雪花酪等食品的习惯。
“三伏天”不是一个节气,但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一般是三十天,有的时候是四十天。古代传统医学认为,暑邪属于“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伏”有“伏邪”的意思,宜“伏”不宜动。
一入“伏天”,“桑拿天”即将更大面积的袭来。温度升高,出汗多,蛋白质氨基酸等都会出现比较大的损失。有专家建议,此时饮食调理应以清热解暑为主,并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同时要多吃养心、护心的食物,如大枣、葡萄、蓝莓、红小豆、莲子等等。
资料图:三伏天孩子们正在戏水。中新社发 张浩 摄
夏季讲究清补,三伏天民间各地也有一些很受欢迎的传统饮食,有点像现在的“网红食品”。据称,扬州有这么一个说法:“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的作用。
在长沙则有吃姜、晒干姜、喝路边荆煮水等习惯。长沙地方史研究专家陈先枢介绍,以喝凉茶为例,最地道的方子是把车前草、淡竹叶、菊花和麦冬等4种中药材一起熬煮。
除了清淡一些的饮食外,冷饮、解暑饮料是三伏天的标配,很受人们欢迎。在北京,酸梅汤是必备的清凉饮料,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过去小贩卖酸梅汤,用乌梅、桂花、甘草、冰糖等作为原料,早晨四点钟起床开始熬煮,煮好后放进罐子里,埋在碎冰中冰镇,等到行人渐多,就挑到大街上去叫卖。
还有一种冷饮叫雪花酪,又被戏称为“土法冰激凌”。明清时,北京就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
这种冷饮的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持“雪茶”一说的认为,当时皇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字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至于何时有了这种改变,至今没有考证清楚。比雪花酪更高级一点的,是制作原理相似,但造型像奶糕一样的食品,但过去基本只有高级饭店或大宅门里才有。
另外,伏天里也有不少人喜欢吃“河鲜”。河鲜泛指出产于河里的可食用的动物性、或植物性原料,比如鲜嫩的菱角。旧日在北京什刹海等一些靠水纳凉的地方,小贩们准备好菱角,用碎冰冰镇着,也不失为一种消暑美味。(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入伏 传统解暑饮食




大熊猫宝宝在熊猫“幼儿园”里悠闲自得
成都连续三天遥望高清版雪山
巴格达存放大选投票箱的仓库发生大火
北京八达岭长城进入旅游旺季
河北:“三夏”忙收麦
京张高铁张家口南站建设稳步推进
第五次包揽世界杯金牌 跳水“梦之队”“无敌不寂寞”
河北南宫发现明成化年间七彩圣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