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八旬老人收藏农具200余件留存“乡村记忆”
难以割舍的农耕情怀
何世前是土生土长的何坳村人,尽管儿孙都在城里定居生活,但他仍习惯住在农村里,在房前屋后种大片果树和小片菜地。庆阳是农耕文明发源地,古老的农耕文化提倡男耕女织,自力更生,一个勤快的农村家庭,除了食盐、火柴、铁器是需要购买外,其余生活物资都能自给自足。何世前说,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务农,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充实。
在何世前的记忆中,每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都对生产生活有足够的影响,“最早董志塬上的农村人过红白喜事、走亲戚,交通工具主要是牲口拉着的木板车,或者给驴套上鞍子,骑驴上路。客人还要给主家背上些白面馍做礼物,装在褡裢里,褡裢下边用一张纸条写上主人的名字,做客完毕,主家的回礼也会装在褡裢里,让客人带回”。
虽然务农早已不是何世前一家的生活来源,但他对构成乡村生活的每一类“元素”,都有难以割舍的情怀。“就是这些朴实无华的农具,让世世代代的农村人得以在自然环境下获取生活所需,维持生存,繁衍生息。”何世前说。

留给后代的乡村记忆
年事渐长的何世前,不再务农,开始收藏农具,每逢寻访乡邻,收藏一件农具,他都会登记陈列,视若珍宝。对此,老伴很有怨言,觉得他是在白白浪费钱财。何世前却觉得,一件农具不过几十或几百元,都是人家淘汰了的东西,容易到手。让何世前担忧的是,农田机械化生产现已十分普遍,很多传统农具正在消失,如不及时收藏,将来就再也无缘一见。
“不能小瞧了这些过时的生活、生产用品,它们都曾是庆阳农民祖祖辈辈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工具,每件都记录了农村、农民生活的痕迹,也寄托了几代人的感情。”何世前表示,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尽管时代、科技进步,那些曾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农具、生活用品逐渐退出人们视野。但每一件藏品,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收藏它们是为了让年青一代能从中领会农民农耕劳作辛苦,见证生活、科技进步发展,珍惜农产品。(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八旬老人收藏农具 乡村记忆 “乡土文化”博物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