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鼓浪屿申遗幕后功臣:两平方公里 征服全世界
7月8日,鼓浪屿凭借“历史国际社区”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上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可西里,至此我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已列世界首位。是谁,在为申遗成功默默努力?近日,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两地申遗的幕后功臣们。
49岁的吴永奇是山西大同人,但他却在被誉为“海上花园”“万国建筑博物馆”的鼓浪屿住了整整17年。从31岁至今,这座与厦门隔着不到600米,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岛成了他的家和精神支柱。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他,靠着自费研究和自学成才,成为鼓浪屿上知名的“活百科”与历史民俗专家,他也是鼓浪屿官方申遗片的制作人。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除署名外)

鼓浪屿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7月8日,厦门,气温超过30℃。被大海温柔环抱着的鼓浪屿,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一栋栋精致的老别墅、古建筑点缀其中。吴永奇的脸上,黄豆大的汗珠正顺着面颊流下,已湿透衣襟,作为现场主讲嘉宾,他加入了两场网络直播。
申遗成功日成直播“网红”
当天,吴永奇带领着成千上万的网友,边等待申遗消息,边在鼓浪屿上走了两条不同的申遗历史文化线路:黄氏小宗、黄荣远堂、菽庄花园、廖家别墅(林语堂旧居)、日本领事馆旧址、协和礼拜堂……在他鲜活翔实的“讲古”中,这些地名变成了鲜活的故事。
黄氏小宗原本是鼓浪屿上黄氏家族分支的小祠堂,在普通人看来,这个不到600平方米,有着泉州祠堂式样的小院落,建筑颜值平平,但在吴永奇的讲解中,这却是整个鼓浪屿中外文化交往历史的起点。“这是西医登入中国的第一站。”吴永奇说。
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这是吴永奇49年人生中的第一次网络直播,当天晚上11点多,波兰传来消息,鼓浪屿申遗成功。但吴永奇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又有一家中央媒体找到他,希望他第二天继续当网络主讲嘉宾,介绍鼓浪屿到底美在哪里。
吴永奇先认真地带着主持人提前“踩点”,与对方沟通交流,一直走到7月9日凌晨1点多。回家后,吴永奇还兴奋得睡不着,因为他是鼓浪屿申遗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并为之工作了5年。他认为近20年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参与了申遗。
吴永奇形容在他的脑海里,就好像一个中药铺的许多格子,鼓浪屿的历史故事都在其中,可以按时间、建筑、人物来不同分类,需要时再来提取。单单一个小主题,即使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是一辈子的研究。

7月9日,鼓浪屿街头挂起了祝贺彩带,庆祝申遗成功。 张斌 摄
申遗目的就是保护古建
在8年多的申遗过程中,吴永奇有5年在鼓浪屿申遗办工作。2008年,鼓浪屿启动申遗工作,当年年底申遗办成立,吴永奇在2012年年初才加入,当时是申遗办的第6名工作人员。
吴永奇担任鼓浪屿官方申遗宣传片的制片人。鼓浪屿有近千栋历史建筑,申遗成功后,为什么申遗的只有51组代表性的历史建筑?他说,经过和北京文本团队的充分沟通和交流,作为国际历史社区,代表性的历史建筑要立体化,比如说小学、警察署、领事馆、洋行公司、戏院、医院、住宅、体育场等,选择上体现社区的功能性。其次是体现中西融合的文化,包括华侨文化、闽南本地传统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
而一些像美园、船屋等保护得特别好的历史建筑并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些亟待拯救的历史建筑则成为核心要素。吴永奇解释,“申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房子破才需要列入保护,而一些维护得好,有家族住到第4代、5代的私宅,就不需要这种保护。”

鸟瞰鼓浪屿。 王东明 摄
联合国专家“少拍局部”
2015年,国家文物局发出函告原则同意推荐“鼓浪屿”作为中国201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吴永奇记得,是他与同事一起把一式6份、一份重达几斤的鼓浪屿“申遗报告书”拎进了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沉甸甸地“就像拎了两大桶水”。
2016年10月,申遗评审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OMOS”专家来鼓浪屿实地考察,有心的吴永奇特意请人观察,看专家们在哪些老建筑的哪个局部拍照多。
“拍照多就是不满意的地方,需要整改的地方多”。结果,吴永奇连续几天陆续得到的消息是,专家们几乎没怎么拍局部照片。
吴永奇说,当时他高兴坏了,心想鼓浪屿申遗成功应该没技术问题了。

俯拍的鼓浪屿一角。 张斌 摄
痴迷听老人口述历史
吴永奇和鼓浪屿的缘分十分奇特。不到30岁时他去了北京的一家文创企业,当时公司开办了一间私营股份制的博物馆。两年后,31岁的吴永奇被这家公司派驻到其在鼓浪屿的私人博物馆当馆长。
两年后,博物馆关闭,吴永奇却选择留在了鼓浪屿。他靠之前的存款养活自己,还把女儿从老家带到鼓浪屿上小学。在岛上住了5年多,他专门研究鼓浪屿的历史、民俗。为了听到最本土的历史,那段时间他甚至会专门参加岛上老先生、老太太每周六的聚会,借着聚会,听老人口述历史。他看过的鼓浪屿老照片多达4000多张。
不会说闽南话的他,为了能取得岛上老居民的更多信任,甚至会专门跑到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家族旁边,跟人家做邻居。和邻居熟悉了之后,他除了采访到家族故事,还看到这些邻居们收藏的明代、清代、近代老房契、地契。
独家指引鼓浪屿“三绝”
此后,吴永奇因为自己对文化研究的兴趣进入了鼓浪屿风景区工作,他不仅知道古建,也和岛上著名店面“张三疯”“赵小姐”的老板是朋友,知道他们的创业历程。
朋友登岛,都爱问他好玩又隐秘的旅游点。在岛上住了17年的他,心中有三个秘密场所,只是都需要十五月圆时趁着月色去:其一是在祈祷岩上看如镜的海面;其二是皓月园里听声如“鼓浪”的海潮;其三是在菽庄花园里的渡月亭喝酒饮茶,看天上的月亮和海水里的月亮。

美丽的鼓浪屿吸引了许多情侣前来拍摄婚纱照,也将鼓浪屿变成爱的小岛。 张斌 摄
申遗“洋顾问”: 不到两平方公里
世上最富有最有天才
潘威廉,知名美籍教授,任职厦门大学,是鼓浪屿首批15名申遗顾问之一。今年61岁的潘威廉,在中国度过了大半生,在厦门居住超过30年。1988年就带着太太、儿子一起去鼓浪屿,并被岛上的历史文化吸引,此后30年,住在厦门大学的他常常会去鼓浪屿。他撰写并编辑过多本介绍鼓浪屿的中英文图书,也视郑成功为心中的偶像。
他说,虽然住了大半辈子还是常被人当作老外,但他希望有生之年,都能留在厦门,直至终老。
最喜欢救世医院
广州日报:你怎么看鼓浪屿申遗成功?
潘威廉: 在我看来,鼓浪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非常重要,这是承认我们厦门几百年的历史和遗产。一百年前,就有西方作者说鼓浪屿是当时全世界最富有的两平方公里。因为当时全中国只有鼓浪屿,能达到中西方文化的和谐交流。
广州日报:鼓浪屿上你最喜欢的历史建筑是什么?
潘威廉:救世医院院区旧址,由出生于荷兰的美国医生郁约翰 (John Otte)申请创办,郁约翰还是鼓浪屿上很多建筑的设计者。由于诊疗费用相当低廉,前来看病的患者多半来自厦门周边乡下。1910年,郁约翰在施治鼠疫肺炎病人时被感染,一周后去世。临终时郁约翰神志清楚,还用闽南话口述遗言。
最佩服郑成功
广州日报:鼓浪屿出了很多历史名人,你喜欢哪一个?
潘威廉:鼓浪屿有很多名人,中国妇产科最杰出名医林巧稚、中国现代体育之父马约翰、热带病学之父梅森、汉语拼音文字首倡者卢戆章,但我最喜欢的历史英雄是郑成功。
正是以鼓浪屿为起点,在郑成功时代,厦门港不仅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港口,他还成功收复台湾。
它影响着中国和世界
广州日报:作为时常登上鼓浪屿的“老厦门”,你怎么和外国朋友介绍鼓浪屿?
潘威廉:我带他们到鼓浪屿的美国领事馆、救世医院、龙头路、福建路的老别墅。我也会给他们讲鼓浪屿的教育历史——二十所学校在弹丸小岛上,却出了马约翰、林巧稚等名人。鼓浪屿不只是最富有的还是最有天才的两平方公里,影响中国和世界。
广州日报:作为申遗顾问的你怎么看自己对申遗工作的帮助?
潘威廉: 有机会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帮助厦门推荐鼓浪屿我很高兴,也骄傲。我在中国居住的这三十年发现中国人越来越了解世界,但世界还不是很了解中国。我们必须像100年前鼓浪屿上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和平合作,互助发展。所以鼓浪屿不只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编辑:梁霄
关键词:鼓浪屿 申遗 幕后 功臣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