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黄大年:用生命铸就探地利器

2017年07月13日 15:35 | 作者:操秀英 高博 |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不倦:只想把一身本领快点传给学生

又是毕业季,吉林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拍照留念的毕业生。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周帅多么希望,那个看着他成长的“胖老头儿”能出现在他的毕业照里。他多希望,“老头儿”能再给他拍张照片。

不会再有了。

“以往答辩时,黄老师会在下面‘罩着’,我们很有底气,可今年他却不在了。”5月26日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后,周帅和同学三人来到黄大年办公室,把一束鲜花放在办公桌上。

“老师,我已顺利留校任教,以后一定会沿着您的道路,好好做人、做研究。”他轻声说。

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告慰。

周帅此前一连发表了5篇SCI论文。“黄老师帮我逐字逐句地审改,还帮我搜集国际学术资料,我想把老师名字署上,他却再三拒绝了。他说:这都无所谓,你们将来出息就行。但要记住,做科研绝不是写写文章就行。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

知道他对无人机感兴趣,黄大年就推荐他去北京参加无人机驾驶员考试培训。两个月高昂的培训费、食宿费用和考试费,黄大年都无偿资助。“当时我觉得黄老师对我真好,后来发现其实他对每个学生都好。”周帅说。

黄大年对学生是出了名的好——自讨腰包给全班学生买电脑、给学生交学费、学生母亲生病帮助筹款……这样的事儿,每个学生都能说很多。

“他觉得培养人才是第一位的事。”黄忠民说。正因此,这位大科学家愿意担任“李四光实验班”的班主任,将他科研之外的所有时间都给学生。

每次出差前,他会布置学习任务,回来后查看教学清单,询问每个人读了哪些书、有什么启发、还有什么问题。外出开会间隙,还要视频答疑,通过邮件批复学生的学习笔记和读书报告。

在黄大年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可以自由发挥,而他负责把关。于平说,他会根据个人特点和国家需要来规划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只要学生把想法说出来,他就会尽量满足。

在准备做手术的前两天,晚上十二点多,博士生周文月收到了黄大年的短信。短信里说,她去剑桥交流的推荐信已经写好了。“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一定要出息,出息一定要报国。”周文月说,老师的叮嘱她记在心里。

这是一种传承。正是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滕吉文教授的一次讲座,给了当时读本科的黄大年国际视野,并让他终身受益。他要像自己的恩师一样,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些年,黄大年资助过26名学生出国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

即使是不认识的年轻人,他也毫无保留。经常有慕名而来的青年学者来拜访他,黄大年总是会大步走出办公室,将他们迎进来,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我在外面急得很,因为有不少安排,但黄老师聊科学就停不下来。”王郁涵说。

追悼会上,20多位学生站在亲友席送别老师。仪式结束后,所有学生跪倒在地。此情此景,让多年不曾流泪的黄忠民泪流满面。

壮志未酬,斯人已逝。黄大年的事业将会继续。

1月13日,参加完遗体告别仪式后,于平便与科研团队的同事连夜赴京参加项目申报。“那时突然有种‘以后要独自闯世界’的感觉,”于平说,“努力投入工作,这大概是黄老师最希望看到的纪念。”

如今,学生们泡在实验室的时间比以前更长,少了黄老师的唠叨,他们比任何时候都自觉。

编辑:位林惠

1 2 3 4

关键词:黄大年 科研 勘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