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地地道道的中国学者韦卓民:学者的素养

2017年07月20日 15:35 | 作者:王世鹏 |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继绝学须有后来人

1950年以后,韦卓民一面潜心研究,一面专心致力于教学和青年学人的培养。三件广为流传的小事,体现了韦卓民诲人不倦的师者之风。1953年,为了在逻辑学教学中贯彻向苏联学习的要求,他放下架子,认真去听曾跟苏联专家学习过逻辑的青年教师的课,且在花甲之年重新开始学习俄语。韦卓民与王元化是忘年交,20世纪60年代,两人通信讨论黑格尔哲学的故事更是学界前辈先生提携青年才俊的一段佳话。据王元化回忆,韦卓民对后学的指导可谓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对于问题的回复信件往往都在十页纸以上,且字迹工整,几无圈改涂抹之处。1964年前后,人民大学逻辑学教研室的青年教师王方名就几个逻辑学史方面的问题向韦卓民请教,虽素未谋面,但韦卓民立即放下手头工作,认真写出长达数千字的复信。除给出答案外,还列举了各答案之出处,及对各参考书目之点评。韦先生对后学之关怀可见一斑。

继绝学须有后来人。韦卓民当初所在的华中大学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在继承韦先生遗志、传承学术精神方面,华师学人责无旁贷。2016年7月,经华中师范大学三代学人的共同努力,11卷本的《韦卓民全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韦卓民先生在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逻辑学、教育学、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译著和著述均收录其中。自1993年华中师范大学成立“韦卓民遗著整理小组”至今,时间已经过去24个年头。先哲已逝,唯其精神流传,永励后学。

(作者:王世鹏,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梁霄

关键词:中国 学者 韦卓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