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疏堵结合:规范校园贷 不止于“最严禁令”
此前也有媒体曝光过一个案例:就读于山西太原某所高校的一名学生,因为“好面子”,常与家境较好的同学频繁出入高级会所,通过各种合法、非法的渠道,一共贷款欠债近7万元,利息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现在这名同学已经毕业工作了,仍不得不为以前的超前消费买单,每个月工资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来填补欠款黑洞。
记者在广州几所高校中开展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在校生的生活费均来自于父母,每月在1000-1500元的比例最高,超过2000元的仅占两成。“我觉得学生还是不适合追求太奢侈的生活。记者随机采访了数位大学生,其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家里提供的生活费可以维持日常的生活和娱乐开销,但如果生活较为奢靡的话,生活费则难以为继。
曾女士认为,作为家长,应该和孩子保持沟通。“‘花未来的钱’的做法显然不太适合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如果孩子实在需要用钱,又有合理的理由,爸妈肯定会尽量给的,如果超出家庭承受范围,也应该和孩子沟通好。”
开“正门”
为学生打造绿色金融环境
非法校园贷,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进入校园、甚至打广告做宣传的呢?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家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政策之前,校园里的墙壁上时常贴有各类校园贷小广告,“其实在学校里是有代理人的,很多都是学生,做兼职代理的。”该知情人士说,这些兼职做贷款代理的人,一般会通过朋友圈进行推广、网络宣传,再有就是熟人推荐,或是在学校厕所里贴小广告、留电话。
不过,这样“非正规”贷款如今已经行不通了。6月底,银监会与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发布“最严禁令”,明确网贷机构应暂停校园贷业务,并制定相应的退出整改计划,其他未经允许的机构也不得开展校园贷服务。7月20日,广州校园贷监管强度再升级,正式向广州网贷平台发出校园贷禁令,要求网贷平台不得开展校园贷业务,认真开展自查整改工作,主动下线校园贷相关业务产品,并停止新发校园贷业务标的,有序清退校园贷业务待还余额。
一边堵“偏门”,同时开“正门”。根据新规,今后有校园贷“入场券”的可能只有银行与持牌的网贷平台。在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以外,鼓励商业银行积极研究探索校园贷可持续经营模式,把对大学和大学生的金融服务做到位,用“良币驱逐劣币”,从源头杜绝校园贷乱象产生。今年5月,建行、中行等相继推出了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信用贷款产品,这是银行自2009年被叫停后的首度回归校园贷。工行、广发银行等也在随后推出了校园贷业务。
在校园贷的业务模式上,银行更多地尝试借助互联网金融的电商场景和大数据风控能力“联合试水”。例如,建行广东省分行针对在校大学生推出互联网信用贷款平台“金蜜蜂校园快贷”;工行与深圳分期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针对在校大学生试点推出工银分期乐信用卡,两种产品年利率分别为5.6%、5.2%。
广州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方颂表示,虽然叫停了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但不排除存在其他不合规机构继续提供校园贷服务的情况。因此,除了监管发力外,金融消费者教育亦不能缺席。校园贷的治理,需外堵内疏同步进行,在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机构的同时,更要加强金融教育的引导和校园秩序的管理,从内部源头上堵住校园金融风险。
不可否认,也有学生基于学业、生活及在校创业等多种原因,存在资金需求,此时,便捷的校园贷款就成为解决眼前之需的重要途径。在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李满玉看来,校园贷并无“原罪”。诸如为解决贫困学生读书问题的助学贷款、为鼓励应届毕业生创业设置的创业贷款,以及为了解决暂时资金短缺的分期支付产品,这些合法金融产品,都是为满足学生在资金上的需求所设置的。
“因为信息来源日渐丰富,确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正影响着大学生,如炫富、拜金等,大学生涉世未深,这些不好的现象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在本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资质不好的校园贷平台。”李满玉认为,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家庭和学校就要采取合适的措施。从家庭角度来说,父母也应起到一个“提醒”作用,时刻提醒学生谨慎对待校园贷;从学校角度讲,首先应向学生普及校园贷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理性评估校园贷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校园 学生 金融 业务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