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从街头到全运,“中国第一运动”广场舞何去何从?
广场舞参与者戴着无线耳机锻炼身体,避免扰民。 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公共场地缺乏也是引起冲突的原因之一。2017年5月,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的篮球场内,年轻人在打篮球时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因场地问题发生冲突,双方拳脚相向。虽然管理方推出了场地使用方案,但仍无法令各方满意。
一位在工作中和广场舞颇有交集的体育总局工作人员感慨,广场舞是一项对强身健体和文化建设都有利的事,发生这样的冲突,不能归咎于这个项目本身存在问题。“冲突事件中的队伍内部是有问题的,”他说,“城市化过程当中存在对公共场所的规划问题,建筑的安排也必须照顾到邻里关系。”
美久也认为,广场舞参与门槛低,有大量群众参与,个人素质相对参差不齐,导致引发了一些争议。刘芳告诉记者,他们的舞团每天只在19:30-21:30活动,而且对音量十分注意,场地也尽可能选择不妨碍居民的地方。在今年高考期间,舞团的活动都暂时停止。
2015年3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共同发布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的12套广场健身操舞作品,在全国进行推广和培训,同时推出全国广场健身操舞活动。有评论称,此举意味着从官方层面开始重视广场舞,正式将广场舞纳入到全民健身项目当中。
同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旨在在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的同时,为广场舞在活动场地、教学推广方面创造良好条件。
针对广场舞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社会性问题,不少地方政府推出法规条例进行规范,并聘请了社区指导员辅导、监督。以广州为例,2014年发布的《广州市公园条例》(草案修改稿)明确规定:每日13时至15时和22时至次日8时为限制时段,无论集体或是个人,违反音量限制开展健身、娱乐活动,将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严重者作出罚款处罚。
编辑:梁霄
关键词:街头 全运 广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