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少年弑母案背后问题重重 该如何拯救悲剧中的孩子
让他们真正改变,专业力量不可或缺
如何让问题青少年或者犯罪青少年真正悔罪并改变?如何有效地对这个群体进行干预?在两天的论坛中,这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
“专业社工的介入为青少年罪犯所提供的心理评估(量表),为起诉阶段的审判定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其提供的摄入性访谈和专家远程督导帮助,有助于专业社工在服刑期间和公检法一起对青少年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矫治和帮扶工作,在青少年认罪的情况下,进一步帮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行为的错误性,达到悔罪状态。促进青少年罪犯心理的完善和人格的改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二次犯罪的可能性。”康龙表示。
而在“少年杀母案”中,康龙团队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角色。对于这样一个案件,康龙和团队同事最终将向检察院提交了一份专业的评估报告,不管这份报告对量刑是否有意义,但他希望这样的“诊断”能够对少年以后的矫正有作用,“不管是在监狱中,还是社区矫治过程中,都能够对症下药,真正让孩子改变”。
对此,姚峰也很认同,他认为,专业的社工可能是目前最适合做审前评估调查和后期心理矫治等工作的群体。
“专业社工在对青少年罪犯所处的生存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了解的情况下,对青少年罪犯进行的全方位评估为司法机关在起诉阶段的审判定性提供可能具有决定性的参考。后期再通过理解性的谈话疏导,帮助青少年找到犯罪的内在动因,帮助改变其生存环境,改变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帮助其建立内化规则,预防青少年犯罪及二次犯罪。”
对于一个犯罪青少年的帮扶并不容易,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以一个孩子为例,我们要改变他,就需要针对他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情绪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还要结合他过去的一些节点,比如在哪一节点上会冲动,在哪些节点上会有越轨行为,等等,来制定矫治方案。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方案的制定需要非常精细化,并且在矫正过程中,还需要一个小组,专门针对这个人,对其日常行为进行监控,细致到每周开一到两次分享会,问这孩子这几天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情绪和意见要表达,然后从他的表述中来看他的思维方式,从而针对他对某个具体问题出现的想法、情绪开始分析,帮助他对其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慢慢改变。但是如果他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犯罪思维模式,这个改变的过程会很漫长,而且会有反复。”姚峰解释说。
姚峰认为,这样系统专业的过程对做这项工作的人要求很高,要有耐心、奉献精神和专业知识,这并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姚峰曾帮扶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被雇佣参与打群架。在交流中姚峰发现,该少年心智发育并不是很成熟,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在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时,他发现其家庭交往模式存在问题。该家庭是一个父权家庭,母亲和儿子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极度缺乏,父亲对于儿子绝对压制,有一定的父亲话语暴力。孩子的犯罪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父亲过度的强势有关,这导致孩子的心理反弹,而这可能正是孩子出现越轨行为并参加打架事件的一个因素。
“经过分析了解,我们对该家庭中的话语机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对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权力模式,父子之间的沟通和关系模式,以及母子间的沟通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帮助这个孩子得到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使其在之后得到更好的发展,也预防了二次犯罪的可能性。”
仅仅人员和过程专业,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犯罪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在论坛上,一些人认为形成专业的帮扶链条,建立心理关注长效机制很有必要。
“因为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心理干预自然也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时间,我们和孩子都需要。”山东省法学会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王长征说。
在被采访过程中,康龙和王长征都提到了一点,那就是目前很多的社工帮扶机构都是单兵作战,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只关注到孩子某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都是分开的,并不成体系。
“心理干预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孩子心理的疏导,已经服刑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也是多重的。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重回社会不会受到歧视,有关部门会封存他的档案,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担忧。比如命案在身的会担心家人受到报复,无家可归的会担忧生计,家境优越的会担心脸面无光……我们未管所也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专门监控大家的心理发展,并定时疏导。”王长征说。
王长征也表示,他们的工作也面临着困难。“由于从孩子被捕到调查审讯,再到审判,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是很具体的,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的心理变化,但是孩子到未管所之后这些东西就封存了,心理干预不能连续进行,如果能形成有效的链条式关注,一定会有更好的心理帮扶效果。”
康龙也认为,专业的心理干预要贯穿犯罪青少年从审前到服刑再到社区矫正的全过程。
“但目前的司法程序并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学界普遍认为的理想状态,就是做完评估,进看守所之后,看守所里配备咨询师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根据干预结果,再进行社区矫治阶段的帮扶,这样形成一个程序链条那就是最好的了。”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孩子 心理 青少年 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