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少年弑母案背后问题重重 如何拯救悲剧中的孩子

2017年08月02日 17:0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姚峰曾帮扶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被雇佣参与打群架。在交流中姚峰发现,该少年心智发育并不是很成熟,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在与其父母进行沟通时,他发现其家庭交往模式存在问题。该家庭是一个父权家庭,母亲和儿子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极度缺乏,父亲对于儿子绝对压制,有一定的父亲话语暴力。孩子的犯罪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父亲过度的强势有关,这导致孩子的心理反弹,而这可能正是孩子出现越轨行为并参加打架事件的一个因素。

“经过分析了解,我们对该家庭中的话语机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对夫妻之间的沟通方式、权力模式,父子之间的沟通和关系模式,以及母子间的沟通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帮助这个孩子得到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使其在之后得到更好的发展,也预防了二次犯罪的可能性。”

仅仅人员和过程专业,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犯罪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在论坛上,一些人认为形成专业的帮扶链条,建立心理关注长效机制很有必要。

“因为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心理干预自然也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时间,我们和孩子都需要。”山东省法学会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王长征说。

在被采访过程中,康龙和王长征都提到了一点,那就是目前很多的社工帮扶机构都是单兵作战,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只关注到孩子某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都是分开的,并不成体系。

“心理干预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孩子心理的疏导,已经服刑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也是多重的。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重回社会不会受到歧视,有关部门会封存他的档案,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担忧。比如命案在身的会担心家人受到报复,无家可归的会担忧生计,家境优越的会担心脸面无光……我们未管所也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专门监控大家的心理发展,并定时疏导。”王长征说。

王长征也表示,他们的工作也面临着困难。“由于从孩子被捕到调查审讯,再到审判,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是很具体的,可以清楚地看出孩子的心理变化,但是孩子到未管所之后这些东西就封存了,心理干预不能连续进行,如果能形成有效的链条式关注,一定会有更好的心理帮扶效果。”

康龙也认为,专业的心理干预要贯穿犯罪青少年从审前到服刑再到社区矫正的全过程。

“但目前的司法程序并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学界普遍认为的理想状态,就是做完评估,进看守所之后,看守所里配备咨询师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根据干预结果,再进行社区矫治阶段的帮扶,这样形成一个程序链条那就是最好的了。”

编辑:梁霄

关键词:少年 弑母案 悲剧 孩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