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奥数热”与奥赛:前者多为升学后者是因兴趣
“奥数热”与奥赛:前者多为升学后者是因兴趣
10多年前,奥数之“热”已经热到被称为“全民奥数”。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奥数培训,禁止将奥数与学生升学挂钩,但热度始终降不下来。这也让人们不禁想到,奥数这么热,怎么奥赛成绩不如以前了呢?
其实,国际数学奥赛和“全民奥数”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前者是高中生参与的数学竞赛,更多与兴趣相关,而后者是小学生参与,与升学相关。
刘若川是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被国际数学界相关人士评价为p进制霍奇理论研究领域最好的世界级专家之一。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进过校队、省队、国家队,是第4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一路走来,我发现自己时常可以解答同龄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慢慢地就察觉到自己在数学领域比较擅长。于是开始自学一些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了数学世界超乎寻常的美。爱上数学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如果非要说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兴趣。”
“参加国际奥赛,如果没有对数学的兴趣,是走不了这么远的。”姚一隽说,“虽然国内没有做过系统性的研究,但一般说来,从小学奥数成绩就好,一直到高中成绩还名列前茅的学生,比例不算非常高。参加国际奥赛的选手中,既有小学开始学习奥数的,也有上了高中才开始对奥数感兴趣的,其中高中阶段的兴趣是决定性的,进入奥赛国家队取决于选手的主观愿望以及他们的天资和勤奋。”
“奥数热”并不全然出于兴趣。在姚一隽看来,“奥数热”的出现完全是因为某种程度上奥数成绩被当作升学的筹码。“如果大家都不觉得参与奥数可以在升学方面得到什么优惠,那么学奥数基本上就可以纯粹出于兴趣。”
但在高中阶段,学科竞赛保送政策的收紧,还是给我国在国际奥赛上的表现带来一定影响。2015年在泰国举行的第56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时隔21年之后再次负于美国队,当时就有非常熟悉情况的老师评论“中国队不得第一可能会成为常态”。奥数在中学生和中学那里受到的重视不如以前,以参加高层次数学竞赛为目标的学生的基数也大为减少,人口基数与师资力量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结果。
但即便如此,田刚仍不赞成“全民奥数”。“奥数只适合一部分有数学才华的人,每个孩子都去搞奥数肯定是不合适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奥数只适合少数人而觉得不值得,毕竟通过奥数竞赛活动我们能发现一些在数学上有天赋的人。”
柳何园和丁允梓分别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3级、2014级本科生,奥数成绩是他们敲开北京大学大门的“敲门砖”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数学后,他们发现奥数在数学这个大海洋中只占极少的部分。“事实上,奥数和大学学习内容的关系不大。奥数只是技巧,但在数学里,技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奥数对大学数学又非常重要,搞数学需要天赋和情怀,奥数能体现出这些,但千万不能和升学、父母要求挂上钩。”他们的老师、北大数学系教授张平文说。
编辑:梁霄
关键词:奥数热 升学 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