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小镇彩礼之变:一度要价50万 如今“指导价”两万

2017年08月04日 13:42 | 作者:马跃峰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最受欢迎的戏是《请闺女》。

戏里说,张玉米嫁给李瓜秧,一个月也不回娘家。老两口不放心,前去看闺女,这才发现,李瓜秧相亲时用的楼房、送的彩礼,全是借的。为了还账,小两口被迫住进破屋子。

“‘怨你怨你都怨你,把闺女当成取款机。’听戏词,笑中含泪,入心入肺。”张桥村村支书张文彬说。

新戏虽好,村民单是看热闹。真叫谁家简办红白事,谁也不想伸头。咋办?“软”要宣传,“硬”要约束。

柘城制定操办红白事的参照标准,经过群众表决,全部上墙公布:订婚彩礼不得超过两万元;提倡婚事1天办结,3天回门不请客;取消新人下车礼金;收受贺礼、礼品、礼金,农村控制在100元以下;迎亲车队不超6辆,行驶中不放鞭炮。婚宴严格控制宴请人员范围,只限近亲属;每桌10人,自请厨师的,含烟酒不超过300元。

干了十几年村支书,张文彬清楚,农村的风俗根深蒂固,要想“全面开花”,先得攻破“第一家”。

“第一家”选谁?住在村委会对面的张华涛。他家的闺女叫张妮,今年23岁,正要定亲。张家搞运输,不差钱,光看新盖的二层楼,房子多达10间,咋也住不完。张华涛觉得,彩礼少了没面子,要8万元,不高也不低。

张文彬登门,劝张华涛降彩礼,被一口回绝:“规矩咱支持,不过俺家不出这个头。”

第二次,张文彬带了俩“帮手”——村道德评议会副会长张保国、成员张超亮。道德评议会里有村干部、老支书、老教师,专门助推移风易俗。谁家要的彩礼多,他们上门做工作;谁家要办红白事,他们蹲点守到头;谁家做得好,他们推荐参评“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

张保国进了门,苦口婆心:“彩礼要高了,婆家去借钱,将来还不是你闺女还债?到时候,闺女在婆家抬不起头。”

“彩礼高,名声孬。人家笑你‘卖闺女’。”张超亮用上激将法。

“理儿咱都知道。话说回来,别人都要七八万,俺闺女要两万,街坊亲戚不戳脊梁骨?”张华涛顾虑未消。

张保国又劝:“有人说闲话,你就往道德评议会身上推。咱又是搞宣传,又是立村规,看谁敢反对?”

张超亮警告:“谁一意孤行,不遵守新规矩,红白理事会不去他家‘问事’,不去帮忙。”

张华涛一家商量,妻子、女儿同意只要1.1万元彩礼。结婚那天,张家不派人送亲,免得男方多摆宴席。婚后3个多月,两口子一个做生意、一个照顾家,幸福美满。张家被评为“移风易俗光荣户”。牌子挂在家门口,谁路过,谁竖大拇指。在张华涛影响下,他的大哥、二哥嫁闺女,也基本按照新规矩,一家要了2.6万元,一家要了1.1万元。

“过去谁要得多,谁有面子;现在谁要得多,谁是财迷。大喇叭每天广播一次,好的亮亮相,坏的出出丑。不管心里愿意不愿意,没人再敢公开要高彩礼。”张文彬说。

编辑:梁霄

关键词:小镇 彩礼 指导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