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推荐 推荐
文物局:建议非国有博物馆"为明天收藏今天"
树立“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
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目前我国由个人力量举办的非国有博物馆,大多存在与国有博物馆同质化的现象,缺乏互补意识,以个人“古董”收藏为主的占70%以上。同时,展览传播效果不佳,简单地把文物罗列摆放,缺少对展品的诠释和相关知识的串联与解读,有的甚至虚构历史、缺乏科学精神。
关强以建川博物馆为例,建议广大非国有博物馆树立“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他说,建川博物馆抢救性征藏工作的经验值得借鉴。该馆致力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抢救性征集,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馆奔赴灾区征集了上万件地震实物,其中,“地震后第一只到达映秀的救援冲锋舟”等7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我们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将目光转向民俗、艺术相关的主题,填补我国博物馆门类空白。”关强说。
据介绍,一些非国有博物馆在这方面已经迈出步伐。从中医药、木石金雕、织锦刺绣、皮影、印染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到钟表眼镜、锁具剪刀、农机农具、老相机、茶叶茶具、徽章证件、邮品货币等具有时代印记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为这些非国有博物馆的收藏主题,形成了自己的内容特色。
融入生活,服务公众生活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国有博物馆不仅是举办者个人收藏的简单展示场地,还应服务公众生活。关强认为,目前,部分非国有博物馆缺乏对公众需求尤其是周边社区居民需求的了解,存在“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情况,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也比较单一,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尚未充分发掘。
在博物馆教育功能上,他指出,很多非国有博物馆在负责教育的机构和人员设置、博物馆教育资源梳理分析、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策划实施,以及与学校的有效对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意见提出,将通过完善新建馆培育机制、搭建馆藏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建立“博物馆特派员”制度,将非国有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纳入文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范围等措施,帮助非国有博物馆切实提升陈列展览、藏品保护修复、社会教育和开放服务水平。
“此外,我们支持博物馆行业组织加强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建设,促进非国有博物馆间的沟通协作与资源整合,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关强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博物馆 收藏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