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让历史“活”起来 他们让“百年老宅”延续生命
保护、修复、利用……建筑的温度不仅是现代建造出来的,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

在“2017(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博览会”上,这群匠人正在用精湛技艺告诉我们,如何合理利用当下先进的科学保护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建筑遗产的内核价值,让建筑本体得以“延年益寿”。他们让建筑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中,为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路径。
厉阳君是一名木雕修复专家,正在展会现场雕刻香樟木的雀亭。16岁入行至今,他已经做了近30年。展会现场,厉阳君带来了很多木雕作品,既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也有古典人物、神话传说,皆栩栩如生,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

木雕是中国最传统的建筑工艺之一,不仅用于建筑整体,也多用于雕梁画柱上。我国多项木雕古建筑还曾漂洋过海,在世博会上获得大奖。木雕用的雕刻刀就有80多把,每把大小和功能都不同,可见其是“方寸之间见乾坤”的精细活儿。
但木雕构件很容易损毁、被盗,一个古建筑的所有构件难以完整保存,这就需要匠人们后期修补、重刻,重新赋予生命。而这样的技艺,面临着传承难等问题。
“手工雕刻是独一无二的。”厉阳君告诉记者,在老家浙江东阳,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他希望木雕能有人传承下去。
做古建筑修复的刘金铎,是由父亲带入行的。在父亲的带领下,他参与过北京很多重要的古建筑修复工程。他的手艺主要是油漆彩绘和“贴金”,会展上他正在绘制水月观音像的复制品。这是北京法海寺的一幅明代壁画,因为工艺复杂,他已经画了两个半月了。刘金铎觉得,这手艺最重要的是耐心、踏实肯干。
刘金铎的父亲刘玉明今年83岁了,还在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把技艺传承了三代,现在祖孙三代都是“贴金”高手。记者在现场看到,金箔的厚度目测感觉在1毫米左右。

刘玉明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把技艺从儿子到孙子传承了三代,现在祖孙三代都是“贴金”高手。图片是祖孙三代人正在展示技艺。新华社记者 周琳 摄
刘玉明说,贴金箔需要手快、眼快,这门手艺看似简单却有很多诀窍;力气大了金箔会被压破走形,力气小了金箔无法压实贴合。记者看到,一条条金箔将龙纹覆盖后,表面难免凹凸不平,使巧劲用棉花球细细抚平。
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才能被更多人知晓。记者看到,3D扫描与打印、VR/AR等现代技术纷纷亮相,与观众近距离互动;科技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结合,让大家可以感受现代科技的炫酷与奇妙。不少观众表示,对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业内人士常说,建筑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天,希望能有更多人看见,这群匠人对“择一事,终一生”的坚持,以及继续与历史对话的执著。
编辑:杨岚
关键词:让历史“活”起来 让历史活起来 让“百年老宅”延续生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