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靓底色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而今,绿色更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我国循环经济获得迅猛发展,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以绿色发展扮靓的美丽中国,渐渐走进现实。
激发发展绿动力
富“钾”天下、“镁”不胜收。凡是到过青海格尔木的人,一定对盆地中的大型国有企业,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盐湖集团这句引以为豪的广告语印象深刻。的确,柴达木盆地中丰富的盐矿资源堪称富甲天下,而发展循环经济更是让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美不胜收。
柴达木盆地内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盐湖集团的前身青海钾肥厂就在这里开发钾肥资源,但是受技术条件和发展阶段的限制,一直以钾的开发为主,大量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都被当作废料排放。如今,通过从单一开发转向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等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开发是探索绿色、循环发展的典型代表。2013年,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几年来,伴随循环经济的倡导与有益尝试,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根据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5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数比2012年提高18.2点。其中,全国资源消费强度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废物排放控制力度加大,污染物处置率保持增长,废物回用率有所提高。
当前,循环经济工业园已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广西、广东、安徽、天津等地相继进行了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和实施。
与此同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推动的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也得到了广泛响应。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从试点成效看,近60%参与试点的园区,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均有显著下降。
为实现循环经济的进一步突破,一些开发区更是抱团联盟。去年8月份,由3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发起的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成立。受聘为联盟专家委员会主席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指出,国家级开发区绿色发展的目标是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即园区中所有工业企业都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园区中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实现共生代谢,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园区实现基础设施的共享。
工业节能对社会节能权重巨大,而更令人鼓舞的是几年来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带来的节能成效。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4%,高于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6.1个百分点,年均下降6.6%;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28.1%,比2012年下降1.5个百分点,6大高耗能行业4年累计节能5.9亿吨标准煤,约占全部节能量的69%。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打赢治污攻坚战
“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这样记载,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湖北黄石。黄石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3000多年前就有采掘矿产冶炼铜铁的记录。近代以来,汉冶萍公司、华新水泥、大冶钢厂等老牌企业在此创立发展。
黄石之名声,源于矿产资源;黄石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来自矿产资源。近年来,黄石打响治污攻坚战,摘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把“绿色”写在了城市的名片上。
黄石的“绿色转身”,折射了全国上下正在发生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三大治污攻坚战打响,生态环境保护迎来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明确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21个重点行业“十二五”时期落后产能淘汰任务。2015年再淘汰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亿吨、平板玻璃2000万重量箱;
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制定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行业专项治理方案,实施清洁化改造;
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为美丽中国筑牢大地之基的行动渐次展开……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电厂煤耗达世界先进水平。
对重点企业主要排污行为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的重点污染源监控体系建成;覆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运行;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1.9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
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均超过30%。珠三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率先“摸杆”,近两年连续达标。全国酸雨面积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7.2%。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一至三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五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73.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16.3%,比2012年下降7.6个百分点。
做大生态红利
2017年7月份,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没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监管层层失守”“弄虚作假、包庇纵容”等严厉措辞频现,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彰显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在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6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几年来,一场场环保问责风暴在各地掀起。中央环保督察问责启动后,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问责万余人。此外,针对一些地方履职不到位、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等问题,环保部5年来公开约谈42个市(州、县)及4家大型企业;各省级环保部门公开约谈64个市县政府,对25个市县实施区域环评限批。
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国家意志落实成法律权威,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性最强的“绿色保卫战”正式打响。
2016年全国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2.4万余份,罚款66.3亿元;2016年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行政拘留、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5类案件共22730件。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从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纳入规划,将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摆上突出位置;越来越多的企业认真思考绿色浪潮带来的深刻变化,主动谋求走出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成为风尚……
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绿色发展,正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澎湃力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绿色 发展 经济 资源 循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