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画里有话 画里有话

来自重庆的生态“黑科技”:沙漠里长出西瓜玉米

2017年08月30日 11:34 | 作者:刘涛 | 来源:重庆晚报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熊新翔把硕大的西瓜举过头顶

8点,夜幕开始降临。我们迫不及待想看魔术。

狼尾草的旁边,放有一大杯水,两盆沙,一盆干土,一盆稀泥。赵博士开始表演,用手不停搅稀泥。我们发现,土壤颗粒之间存在约束,能够成形、成团,原因在于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我们称之为万象结合约束(简称ODI约束)。若要将沙变成土壤,就需要给它ODI约束。赵博士向一盆沙里倒入一点白色粉末,好像在向沙里面加ODI约束。“这是我们从植物中提取的植物纤维粘合剂。”待搅匀后,他再慢慢倒入水。奇迹发生了:水并未从沙中渗透出来,而另一盆未加粉末的沙,一把水倒进去,水全部从沙中渗透走了。

土壤像母亲抱住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植物抱住,易教授又称之为土壤力学“密码”。这是沙变土的科学秘密,沙漠之花的秘密。

离我们百米之外,那是易教授团队正在加紧改造的4000亩沙漠,准备秋季播种,“明年又是一片新绿洲,我们计划在这里改变1万亩。”赵博士说。最终我们要的不只是沙变土,而是沙漠变良田。

易教授科研团队为此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验:2009年,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2010年,成功地改变沙的土壤力学特性和生态属性,初步实现“沙变土”,随后在重庆交通大学实验室前开展3年的种植实验;2013年,在重庆再开辟两块试验地,探索如何让沙长久保持土壤的生态力学特性;2015年,首次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准备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实地试验;今年5月,同时在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和田开展“沙漠变良田”实验。

56岁的当地农民薛飞斌,见过很多治沙的人和固沙的方法。“易教授的方法,我从来没有见过,当时也有点怀疑,但他们从重庆那么远的地方来帮我们治沙,让我很感激。看他们非常认真,又对乌兰布和沙漠的特性不怎么了解,比如,播种太浅,不容易发芽,我就想帮帮他们。”易教授聘请了老薛。

到了2016年秋季,老薛再没怀疑。沙漠里成功长出70多种植物,长势超过沙漠周边区域的自然植物。试验地所在区域还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植物、昆虫、动物在内的小型生态圈。今年,植物长得更茂盛浓密。经检测,其土里的微生物量与农民地里的非常接近。可以下一个结论:沙漠变良田在这里初步实现了。

博恩科技集团的掌舵人熊新翔每个月要来沙漠几次。作物的长势让他很欣喜。这位在过去20年成功投资奇虎360、猪八戒,道有道、易极付的价值投资人,正带领博恩全力投资开发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环保、食品安全项目。

熊新翔说:易教授的方法源于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现,值得全身心关注,我们也非常愿意投资,一起改变沙漠。“这项技术不仅仅是沙漠变良田,沙漠变绿洲,实质是颗粒物变良田、颗粒物变绿洲。水泥板、石头碾成粉,一样可以种植物,加水就软了,水一干就硬了。打开思路,用这一方法可改变很多土地,甚至改变世界。”


编辑:李晨阳

01 02

关键词:沙漠 重庆 生态 西瓜 植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