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飘落海外的《宋太祖蹴鞠图》 慢慢归国路
今年6月上旬,在日本佐贺县的一家古美术店,见到一幅描绘我国古代蹴鞠场面的绘画:画家以白描的手法绘写了六个人物,用笔细劲有力,线条顿挫有致,雄健飘逸,有草书行笔之意;人物神态刻画生动,蹴鞠者竞技之动势,与围观者凝神之静态,各呈一趣。人物活动背景是一处宫苑:古松、芭蕉、细草及假山石,手法上写中带工,淡彩点染,与主题人物形象相映成晖。

此画旧裱,画心横100厘米,纵74厘米,纸本设色,色彩部分脱落(注:其中以金粉尤剧)。画幅上半部左侧有一则楷书题跋:“青巾黄袍者,宋太祖也;青巾衣紫者,是太宗也;居太宗下者,石守信也;对蹴鞠者,赵普也;巾垂于前者,党晋(进)也;年少衣青者,楚昭辅也。桂仙渊定。”下钤印章两枚,一阳文,一阴文,阳文4字仅识“渊定”2字,阴文2字待识。

据题跋所示,此图表现的内容,为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太宗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大臣蹴鞠的场面。画面中六人,除宋代太祖、太宗外,赵普、石守信、党进、楚昭辅,都是宋朝开国功勋,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城西南)人,是北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他从政50年,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石守信(928—984)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将领。五代后周时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赵匡胤建宋后,任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随宋太宗征辽。982年(太平兴国七年),徙镇陈州。党进(927—978),北宋名将。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早年曾为杜重威家奴,后汉年间从军,后周时期累迁至铁骑都虞侯。北宋建立后,党进历任铁骑都校、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并遥领彰信军节度使。宋太宗继位后,党进出任忠武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三年(978),病逝,追赠侍中。楚昭辅(911—979),字拱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北宋初年大将。初隶赵匡胤麾下,以才干著称。宋初,为军器库使,累迁枢密副使。太宗太平兴国初拜枢密使。卒赠侍中,后加赠中书令。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是我国一种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宋代初年,蹴鞠也是流行的军中之乐,是贵族和士卒都喜爱的活动。在《宋史》的“礼志”和“乐志”中记载,凡是朝廷的盛大活动宴会,都有蹴鞠表演,南宋周密撰写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朝廷)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而在有宋一代,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蹴鞠”民俗活动,陆游《春晚感事》诗曾有这样的描写:“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
因为这是一幅以帝王生活为素材创作的绘画,容易引起世人的好奇和神秘感,从前人记述与现存画迹看来,《宋太祖蹴鞠图》创作,始于南宋大画家苏汉臣,当时便是一幅令世人瞩目的名画。自宋、元以来,临仿传流,诗文吟咏,世代相袭,摹本颇多。这些摹本,大多出自于历代名家之手,虽系仿作,但在人物布置、构图、设色、风格上,都有自己的创造和特点。

南宋苏汉臣的《宋太祖蹴鞠图》,原作今已不存,所幸,元代钱选、元代胡廷晖、明代文征明、清代黄慎的《宋太祖蹴鞠图》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能够大致了解到这件历史名迹流传、临摹及再创作的过程。

钱选(元)《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纸本设色,纵28.6厘米,横56.3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原图为宋代名画家苏汉臣所绘,作者在临摹之后题字:“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表现出了对此画仰慕已久的心情。钱选(1235—1299),字舜举,浙江吴兴人,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南宋理宗时期乡贡进士,“吴兴八俊”之一。擅长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人物画师法李公麟,风格古拙,笔墨工整且质朴天真。
文徵明(明)绘《蹴鞠图》,台北念圣楼藏,立轴,纸本,淡设色。文徵明(1470—1559)明代杰出的书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授翰林待诏,故称“文待诏”。聪颖博学,诗、文、书、画都名闻一时。画山水、人物、花卉都极出色。画风细致温雅,笔墨精锐,气韵神采,独步一时。

黄慎(清)《蹴鞠图》,绢本设色,纵115.6厘米、横125.3厘米。天津历史博物馆藏。黄慎(1687—1766),清代著名画家,字恭懋,号瘿瓢。福建宁化人。幼年家贫,后长期寓居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关于题跋者桂仙渊定。桂仙(1863—1931),日本著名的文人画家,姓池田,号渊定。文久三年九月二日在伊势国(三重县)出生,本名胜次郎,父亲是南宗国画家云樵夫。池田桂仙自幼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但他性格桀骜,不受传统所束缚。由于看不惯学校的传统教育,十七岁时,他从京都府研究绘画学校退学,而后参加了日本南宗国画协会,时论其“下笔类(王)石谷,略涉今趣”。晚年,他与渡辺公観、井口华秋、西井敬岳、林文塘等画家,以自由创作为共同目的,创立了“日本自由画坛”、日本南宗画院和京都南画坛,后人称他为日本画坛的“三元老”。池田桂仙与其父收藏有中国古代名家书画多种,目前一些拍卖会出现的明清绘画作品上,仍时见桂仙的题识或钤有他的印章。
根据前人记述与现存画迹看来,《宋太祖蹴鞠图》,自元初以来便是一幅流传有绪、摹本众多的名画,甚至在“汉文化圈”覆盖的异国他乡也有发现,如本文介绍的这一幅,便是不知何时流散到日本,并由日本近代著名文人画家桂仙题写了跋语,又在东瀛几度易主,几经重新裁割、装裱,存留至今,可谓历尽沧桑。
从本画的内容与风格看,推测应该出自于我国元、明时期的一位画家之手。但具体是什么时期、哪位画家?可惜今天在作品上已经看不到一点文字信息了。目前看,应该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没有题目和落款;二是作品题目和画家落款在后来装裱中被裁割掉了。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可能:细审此画,感觉构图上人物与景物的布置不协调,背景局仄,画面右侧的蕉叶、山石,上部的树冠,有残缺感——明显是裁割所至。据此可进一步推定:画家在创作时,在画卷右侧的上部,原本题写了题目和落款,只是后来在流传、装裱的过程中,不知什么原因,被裁去了。
在日本这家古美术店,几经努力,我们购获了这幅原本属于中国的古代绘画。虽然,初步考证,现在还不能断定这幅画作的作者,但它宝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尽岁月风雨,“珠还合浦”终归华夏的经历,定会得到国人的珍爱和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相关资料的发现,围绕这件海外新见《宋太祖蹴鞠图》的谜题,终会得解。
编辑:杨岚
关键词:宋太祖蹴鞠图 飘落海外的《宋太祖蹴鞠图》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