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九一八”事变86周年:走近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
民间收藏,守护全民抗战的集体记忆
——关于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群体的调查报告
民间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一个默默无闻的特殊群体,他们醉心于日本侵华罪证的收藏、保护、展示,有时为了搜集一件中意的藏品,不辞辛苦往返村野人家、接洽古玩商贩,即使如此,他们也矢志不渝、追念抗战,用藏品佐证历史事实、诠释抗战精神。犹如浩瀚星空中点点繁星,唤起民族觉醒、点亮民族希望、铸就民族之魂、凝聚民族力量。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6周年之际,笔者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热衷收藏背后的故事,体会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

抗战收藏,民间力量不容忽视
9月以来,江苏省沛县张寨镇陈油坊村村民王成启,一有空就来到自己的“红色收藏博物馆”里忙活,以便赶在9月18日参观高峰期之前,把反映抗战期间日本侵华罪证的藏品整理好。
王成启是沛县小有名气的“红色收藏家”,虽然只有50岁,但已经钟情“红色收藏”35年,拥有各类红色题材展品近5万件。“我搞收藏,除了个人爱好,更觉得这是一名公民的社会责任。希望通过藏品展示,与大家一起分享收藏体会、接受国防教育、深化历史记忆、感悟幸福生活。”王成启说。
山西省左权县辽阳镇西关村退休干部、转业军人王艾甫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收集抗战文物,虽然年近古稀,但依然为烈士寻亲、建馆策展、义务开展国防教育而奔忙。
2006年,王艾甫借用村里一个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院落,利用3年时间自筹10余万元建起“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陈展的抗战藏品,涵盖了抗战时期的实物陈列、史实记载、收据通告和重要文献等史料。开馆以来游人络绎不绝,累计接待参观学习者40余万人次。
四川省宜宾市的樊建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付永贵、辽宁省沈阳市的詹洪阁、河南省农民任殿爵……“抗战收藏家”数不胜数。
“抗战文物收藏”甚至辐射到海外。郑州青年张镛在日本留学期间,搜集了大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侵华时期的图片、资料、刊物并将它们带回国内。美籍华裔历史学教授吴天威,在美国洛杉矶倡议创办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展出日军侵华罪证,揭露日本侵华罪行。
民间抗战收藏,已经成为国家馆藏的重要来源补充。“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的抗战类博物馆。馆长范丽红介绍,现在馆藏1万件文物当中,有近40%源自民间文物收藏者的无私奉献和捐献。
民间抗战收藏爱好者默默耕耘、倾情奉献,一件件藏品见证了纯朴真挚的家国情怀,述说着波澜壮阔的抗战史实。

“红色收藏家们开展馆、上新闻、做报告,表面很光鲜,但背后的辛酸是大多数人无法体会的。”河南省洛宁县文化局局长张正学说。
诚如所言,每一件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0年,王成启在上海看到一份抗战文献材料,对方要价1.85万元,他多处凑集,终于如愿。“有时为了一件藏品,经常茶不思饭不想。”王成启说。几十年下来,王成启花在收藏上的钱无法计算。为了存放藏品,他还“征用”了女儿家三间房屋。
与王成启相比,王艾甫对抗战收藏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省吃俭用、戒了烟酒,每月微薄的工资除了生活基本支出,其余几乎全都用在了收藏上。生活的艰辛没能阻止收藏的脚步。多年来,他足迹遍及10多个省市、千余个村庄,藏品13个系列数千件。
除了付出精力、物力、财力,抗战文物收藏爱好者还会遭遇亲人的不满、社会的误解。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市民付永贵家里,战争中留存下来的战靴、战刀、防毒面具等摆满了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别人都忌讳、他却当宝贝。由于受不了付永贵的“折腾”,妻子也离他而去。
编辑:杨岚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86周年 “九一八”事变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