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少数民族非遗要保护,也要发展

——青海民和县三川地区非遗考察纪实与思考

2017年09月25日 10:54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培养文化自觉来保护非遗

既具有本民族独有特色,又体现多民族文化交融;既继承传统舞蹈,又穿插新鲜歌词……这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周润年考察观看土族纳顿节活动仪式后的直接感受。在他看来,面具舞蕴含了蒙古族萨满文化特点,二郎神、关公崇拜又融合汉族文化内容,土族纳顿节在吸收各民族文化精华同时,还凸显出土族文化或非遗自身的独特性,值得非遗学者们进行研究。

土族纳顿节中的面具舞

土族纳顿节中的面具舞

一年一度的土族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性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也可由两村联合举行。在这个活动中,百姓们聚集在一起,也不失为一个互相学习与交流生产的好机会。在青海师范大学教授、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忠祥看来,土族纳顿节的活动仪式需几十人共同参与完成,相对唐卡等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非遗而言,纳顿节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其实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关键还是要让当地百姓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提高保护传承意识,增强危机意识,主动加入到保护与传承纳顿节的行列中来。他表示,“如果本民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都不重视,还怎么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非遗保护,需要整体性保护,这对于作为非遗的土族纳顿节也不例外。文忠祥表示,传承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最有效的方式是从孩子抓起,可在每个地区循序渐进地开展一些“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有续有序地讲授与传播非遗或民间文化,让孩子们从小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血脉相连,在孩子心中扎下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同时,从事非遗保护的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也应进行系统的非遗保护传承业务培训,以避免好心办坏事、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发生。当然,还要注意文化生态的保护,文化生态破坏了,非遗也会随之破坏乃至消失。

从考察调查情况来看,土族非遗与其他民族非遗一样,失传现象突出,特别是大多数少数民族有语言、无文字,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非遗保护与抢救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在周润年看来,非遗保护与传承,最关键还在于自上而下避免这样一种观念与意识———不能将热心与否,与传统节日或非遗是否能带来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这就需要培养真正对非遗有爱好有兴趣的人,让他们继承与保护,才能更好地弘扬与发展。关于以纳顿节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周润年还有着一些其他的思考与见解,包括培养组织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知识人”,搜集整理有关纳顿节资料,有条件的出版发行,让更多人了解;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制作纳顿节宣传片、宣传册,建立纳顿节主题网站,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在适当时候,适度开发节日商品,挖掘纳顿节非遗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面具、服饰等物质载体,将非遗保护与提高百姓收入结合在一起。周润年表示,以土族纳顿节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遗 少数民族非遗要保护 三川地区非遗考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