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追忆南仁东:进入无垠广袤的人生
“野”--永远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南仁东的性格里有股子“野劲”,想干的事一定要干成。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年近七旬的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
这个试验需要用简易装置把人吊起来,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盘。在高空中无落脚之地,全程需手动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下来。
从高空下来,南仁东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但他发现试验中的几个问题。
“他喜欢冒险。没有这种敢为人先的劲头,是不可能干成‘天眼’项目的。”严俊说。
“天眼”现场有6个支撑铁塔,每个建好时,南仁东总是“第一个爬上去的人”。几十米高的圈梁建好了,他也要第一个走上去,甚至在圈梁上奔跑,开心得像个孩子。
如果把创造的冲动和探索的欲望比作“野”,南仁东无疑是“野”的。
在他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他也时常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南仁东其实打小就“野”。他是学霸,当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工作10年后,因为喜欢仰望苍穹,就“率性”报考了中科院读研究生,从此在天文领域“一发不可收拾”。
他的涉猎之广泛,学识之渊博,在单位是出了名的。曾有一个年轻人来参加人才招聘会,一进来就说自己外语学的是俄语。南仁东就用俄语问了他几个问题,小伙子愣住了,改口说自己还会日语。南仁东又用日语问了一个问题,让小伙子目瞪口呆了半天。
即使是年轻时代在吉林通化无线电厂的那段艰苦岁月,南仁东也能苦中作乐,“野”出一番风采。
工厂开模具,他学会了冲压、钣金、热处理、电镀等“粗活”。土建、水利,他也样样都学。他甚至带领这个国企工厂的技术员与吉林大学合作,生产出我国第一代电子计算器。
20多年前,南仁东去荷兰访问,坐火车横穿西伯利亚,经苏联、东欧等国家。没想到,路途遥远,旅途还未过半,盘缠就不够了。
绘画达到专业水准的南仁东,用最后剩的一点钱到当地商店买了纸、笔,在路边摆摊给人家画素描人像,居然挣了一笔盘缠,顺利到达荷兰。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南仁东 天眼 FAST 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