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农村创业创新:田野积蓄新动能
日前举行的农业部新闻发布会透露,全国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农村的创业创新者异军突起,他们或来自于农村本土,或是返乡下乡人员带着城镇资源要素回流。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持续高位运行,高于二产、三产的增幅。
返乡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起点也越来越高。针对农村返乡创业的一系列痛点,各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扶持政策,农村创业创新即将开启新局面。“只要精准施策,积极扶持,无论是思维活跃的‘新农民’还是返乡创业的‘城归’,都能够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引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说。
农村“双创”热潮涌
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主体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现代要素投入明显增加,并且融入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
“这是一支庞大的力量,是巨大的人口红利。”全国农村创业创新推进协调机制办公室主任、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说,据最新统计,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创办的经济实体平均可吸纳7至8人就业;其中返乡农民工比例为68.5%,涉农创业占比为60.0%;农村“双创”人员平均年龄44.3岁,学历为高中、职高或者大专的比例为40.7%。
昔日“东南飞”,如今“凤还巢”。当前,农村“双创”涌现出特征明显的三大群体,既有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也有具有城镇户籍的科技人员、有意愿有能力的城镇居民、龙头企业管理人员等下乡人员,还有农村能人和农村青年等本乡人员,这些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共同构成了“双创”主体。
在江西遂川县汤湖镇安村茶叶基地,眼下茶叶将进入停采休眠期。“80后”梁奇惜是基地负责人,经常到茶园指导茶农修剪茶树、除草、埋设鸡鸭粪便等有机肥。当地有种植狗牯脑茶的传统,在外打拼几年后,大专学历的梁奇惜看到了狗牯脑茶的价值,毅然选择回乡种植茶叶。“这两三年,我把流转的茶山都当作展示基地,让茶农们看到,如何种出更好的茶叶。”梁奇惜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双创”的起点越来越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主体素质更高,抱团创业更多,管理方式更新,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现代要素投入明显增加,并且融入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经济中。据调查,89.3%的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是多人联合创业、合作创业、抱团创业,广泛采用了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
“双创”领域也越来越宽,“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如今,农村“双创”产业项目广泛涵盖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工艺产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并呈现交叉融合的态势。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人们都有一个田园梦。通过创业创新,可以让农业成为令人追求的产业,让农民能够成为令人羡慕的人群,让农村能够成为令人向往的家园。
农业“种”出新业态
与传统农民相比,返乡下乡人员有一定的资金技术积累,也有市场意识和管理经验,创办的企业80%以上是新产业新业态或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
为何会形成返乡“双创”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潘利兵表示,一方面,从城市来看,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农民工就业的总体难度增大。另一方面,从农村来看,这些年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特别是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放活。同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更调动了人们回乡创业的积极性。最终促使“城归”成潮的因素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返乡电商创业研究报告指出,返乡电商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有效释放“草根”创造力,成为推动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最大动力。他们有的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产品,有的帮助乡亲们网购生活生产用品,有的承接本地的电商快递服务。与传统农民相比,他们有一定的资金技术积累,也有市场意识和管理经验。据调查,54%的返乡下乡人员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企业80%以上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或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
“创业必须要有创新,不能只靠情怀,重点是解决市场痛点,为社会创造价值。”湖南省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凤凰村村委会主任杨莉带领村民种紫薯、种棉花都打了“水漂”,直到她选中了当地特产黄栀子,建起洞庭湖区湿地林木良种创制实验室,从黄栀子中提炼天然色素应用于食品、化妆品,村里的创业创新才找对了路子。
创业不易,农民创业更不易。缺乏资金成为农民创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多位返乡创业者向记者表示,受企业规模、信用条件等限制,很难得到银行贷款。除了资金难题,农村“双创”还面临三大难题: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不足等原因,难以留住高素质人才;涉农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还不够;一些地区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制约了农村“双创”和产业融合发展,导致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政府培育“好土壤”
为了给创新创业提供生根发芽的“好土壤”,各地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出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大礼包,为农村创业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
有了创业创新的“好种子”,还得有能让它们生根发芽的“好土壤”。针对农村“双创”的痛点,去年,国办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推出了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用地用电、创业园区等8个政策大礼包,含金量很高。此后,各地做了更多的探索。有的把现有的支农资金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倾斜,给予政策性贷款授信;有的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平台,为创业提供“孵化器”和“保育箱”;还有的制定“候鸟回归”计划、开展“春风行动”等。
今年以来,各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在财政支持方面,浙江对大学生农业创业人员每人补助1万元,连续补助3年;江西、四川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和个人,连续3年给予50%的厂房租金补贴;青海对返乡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给予2000元补贴,对两人及以上合伙创业的给予3000元补贴。在金融担保方面,山西省政府投资1.5亿元成立了创业扶持融资机构;江西对符合创业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给予最高10万元的担保贷款。
一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的园区基地目录名单公布。据统计,公布的1096个园区基地年总产值达13446.32亿元,农民入园创办企业数超过5.3万家,带动农民就业创业超过730多万人,为农村创业创新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近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园区对接国家政策,帮助经营主体了解政策,获取政策支持,为企业等经营主体入园登记注册营造便利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
今后如何更好地扶持农民创业创新?宗锦耀提出,一是落实农民创业创新政策。打通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能落地生根,推动惠农政策和农业农村补助项目等向农民创业创新倾斜。二是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和农民创业创新辅导师。三是利用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园,利用村庄、企业、园区和农贸市场,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基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金亮)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创业 农村 创新 返乡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