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产业寒冬、收入下降 东北部分老工业基地工人群体咋样了?
在“抱团取暖”中积极转型
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东北曾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第一炉火红的钢水喷涌,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凌空,第一艘万吨巨轮入海,第一台深海机器人大洋探秘……在激情燃烧岁月的背后,正是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在默默支撑。历经国企改革大潮的一次次洗礼,面对本轮传统产业增长乏力,遭遇产业寒冬、收入下降等多重困境的东北产业工人咋样了?
在爬坡过坎中“抱团取暖”
“企业经济指标从2012年出现下滑,2014年开始亏损,2016年在系列降本增效举措下实现微利,但目前仍处于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寒冬期。”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一负责人介绍,公司2008年时最高装机容量达到3100万千瓦,2015年只有2000多万千瓦。
企业效益下滑直接导致职工收入减少。为保持生产积极性,半月谈记者走访的企业大多采取管理层大幅降薪、一线工人小幅降薪的办法。
“我是基层管理岗位,绩效工资下降了57%,油田高层下降的额度更大,大家一起过紧日子,这样才能有奔头。”大庆油田水务公司西水源厂厂长张辰刚说。
全国劳模、大庆油田采油四厂采油工杨海波告诉记者,一线工人每月收入同比下降几百元,但大伙上下一心,抱团取暖。
记者清早来到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厂区,厂歌雄壮高昂,工人们奔赴工作岗位,紧张有序工作,早间新闻中广播着公司技术能手比赛获奖的消息。
“困难时期更要干好本岗工作,想办法降本增效,与企业共度难关。”锻造工刘佰鸣告诉记者,工人不怕干活就怕没活干,企业效益好收入才有保障,今年一季度企业终结了两年连续亏损的局面,实现了盈利,给大伙极大鼓舞。
多年来,随着企业形势起伏变化,受年龄、知识及技能结构、家庭负担等因素影响,工人群体对职业发展预期也有了不同规划。在大部分中低技能、劳动单一化工人扎根企业、踏实谋生的同时,部分高技能产业工人被动或主动流动,寻找提升机会,少部分年轻及创业能力强的人,主动争取优惠政策买断工龄、下岗再就业或创业。
“铁饭碗早就是历史了。不少年轻人盼着改革,拿到补偿后去南方打工,年龄大的人员和家庭负担重的老职工,盼着守好国企身份退休。”东北一家钢铁企业员工表示。
在渐别等靠要中“承压转型”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区,有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东北特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钢”)、黑龙江黑化集团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老国企,为我国工业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人口最多时有近30万。
富拉尔基区的一家烧烤店内,老板张涛忙碌地招呼着客人。这位产业工人回忆说,上轮国企改革下岗潮时,厂子开不出工资,大家都是等靠要的心理,盼国家救济,社会上也没啥就业机会和岗位,自己当时被逼创业。如今,大伙对企业重组后可能的减员、分流早有了心理准备。“干啥不是干啊,不都是挣钱嘛,非得靠死在厂里?”另一名工人插话说。
走访中,不少工人也反映,与上一轮国企困难期相比,大家市场意识提高,改革承压能力增强。记者发放的212份调查问卷显示,41%的受访工人认为,如果下岗或转岗,“有能力自主创业”。
“经过多轮减员分流、企业改制重组等,大家对困难有预期,适应改革能力有所增强。”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工人裴永斌举例说,10多年前给技术人员单独涨工资是天大的难事,就怕一线职工不理解,更别说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下岗了。现在,不少工友是主动向市场找出路。同时,对改革的参与意识也增强,每年公司的职代会都要开一整天听取职工意见。
尽管改革承压能力有所增强,但一些新问题也开始困扰产业工人群体。与上轮困难期相比,职工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新增生活成本叠加,多元化压力持续加大,一旦因病、因学、因房造成经济承受极值突破,或将对家庭稳定、企业发展等多个层面造成冲击。
“过去工人能吃上饭就行,如今有的每月要向银行还房贷,孩子补课费动辄过千,再赶上个病灾,一些家庭就扛不住了。”不少工人表示,国家目前的托底保障政策已经很完善,尤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到了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但国企职工“顶梁柱”变“啃老族”现象值得关注,退休父母养老金成为一些工人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老人一旦去世,整个家庭就可能入不敷出”。
在岗位焦虑中显“契约意识”
记者走访的几家国企都提出了减员、分流指标,虽然有一部分在企业内分流消化,但仍有一部分会面临下岗。职工普遍存在担心被减员或被减薪的岗位焦虑。记者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90%的工人担心丢饭碗、收入减少。
“企业现有员工1万多人,据说未来要减少一半,还有部分要培训转岗。哪些人下岗,哪些人转岗,下岗了有啥说法,这些都是工人关心的。”一位制造业工人说,近两年效益差,许多工人月工资不到2000元,但还舍不得离开,有着很深的国企情结。
东北一位国企工会负责人介绍,企业高端优质人才经常被挖墙脚,尤其是技术成熟的高级技师在市场上很抢手,而一些低技能人员不钻研技术混日子,对本职工作缺少热情和付出,企业对此要更多考虑“出口”安置问题。“光从理论层面设计改革政策是行不通的,还得多听职工意见,之前的一次改革就因为考虑简单、职工不接受而流产。”
与此同时,产业工人的“契约意识”不断增强。“根据劳动法等规定,企业必须在工作环境、医疗、最低收入等方面提供保障。同时不能采取直接强行买断等措施解除劳动关系。”一位国企工人表示,工友们依法维权的观念不断提升,但也有部分混日子的人变得更难管理,成为企业深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此外,不少企业减员增效后,部分职工感到“工作量越来越多、收入增幅不明显”,改革积极性受挫。一位工人技师说,“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按市场规律议价”已成普遍共识,眼下减员分流后干活的人越来越少,承担的工作任务几乎是过去一倍,但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积极性显然受影响。
在多元选择中“工人世家”减少
记者在大庆油田、哈电集团、中国一重等东北老工业企业走访发现,“油三代”、“工三代”的产业工人世家随处可见。不少80后工人的祖辈就是“老会战”或“一五”建厂期间的元老,但不少受访的年轻产业工人表示,不再希望子承父业。有专家也分析指出,近年来东北地区传统工人世家渐减,尤其几轮国企改革后,区域传统产业工人规模出现了下降。
“不会再让孩子当工人了!”一位国企青年劳模说,工人群体的失落感不断增加,身边一些老工友激励孩子学习时都会说“好好学,不然就得像我们一样当工人,又苦又累”。
调查问卷显示,有4成人认为“有矮人一截的自卑感”。他们认为,自身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收入低、保障差、发展空间有限。
“工人世家自带‘开枝散叶’的温室传导效应,但这几年大家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庆油田当采油工的梁超,是典型的“油三代”。他说,一方面油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即便是工人岗位,也需要本科等基本门槛,同时还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决心;另一方面,年轻人外出求学、就业、创业的比例也在增加,虽然相比国企的稳定多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机遇和前景也值得期待。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工人 产业工人 企业 群体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