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九寨沟震后村民重建家园:生活已恢复 期盼从未离去

2017年11月16日 08:10 | 来源: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下一页

灾后重建中的九寨沟县漳扎镇漳扎村民房。

重建家园

加固维修,升级老门面

“衣服破了就自己补好,房子坏了就想办法修好。”11月13日,站在自家店门前,袁渊咧嘴做鬼脸,笑呵呵逗弄着小儿子。在他身后,一座二层楼的木质藏房已经打好地基,十多根约半米直径的顶梁柱深深扎进地下,柱身上,五彩花纹初现木屋未来的精美。

袁渊的客栈处于村口的好位置,过去客人多的时候,每天晚上院子里都会有篝火晚会。地震后,墙垮了,房子裂了,这个长着络腮胡子的粗犷汉子,如今变得精瘦。收拾好心情,他开始热火朝天地重建家园,“嗯,花花草草都要重新种。”

重建家园,这是目前整个漳扎镇村民的关键词。

在上四寨村,米德强家,垮掉的院墙已经被重新砌好,对于原本接近完工的两座新房,全家人商量后,决定干脆重新加固。在牙屯村,村口的游客中心在停滞修建百天后,工人们已重新动工,一砖一瓦,分外用心。

加固维修不能省钱,这是村民们的共识。在漳扎村,村民高高特意从重庆找来施工队伍,这位51岁的藏族大叔,通过“货比三家”,才从重庆请来这支曾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有过民房加固维修经验的队伍。

这次,高高不仅把自家受损的墙面、柱子进行加固维修,同时还重新装修了一遍,贴上新瓷砖,升级老门面。

最近,高高心情不错,因为不但村里有10多家村民找到这家加固公司,就连其他受损村寨也有慕名而来的,“我们都特别重视加固房子,你想,修好了,我们和游客都放心。”

如今走进漳扎镇的大小村子,白天,男人带着手套和安全帽,脖子上围着汗巾,推着建材建渣来来往往,工地的敲击声远远近近;女人在家里动作麻利地做着家务。

目前,漳扎镇轻微、中度和严重受损的房屋都已基本完成维修加固,大部分村民从帐篷搬回家住。傍晚是炊烟的味道,忙碌着修修建建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议论着自家进展。这是曾经繁华的村子,如今最热闹的时刻。

寻找出路

出门打工,盼景区重开

庭树不知人离去,夏至还发旧时绿。

走进牙屯村,老树懒散斜着枝丫,沐浴着11月的阳光。树下,蒋昌凤和姐妹坐在石碓上,闲聊中等着卖菜车经过。从帐篷搬回家后,以前每隔一天就会进村的卖菜车,恢复原本频率。这天,她们想要买点新鲜蔬菜和水果。

午后四周静谧,这对好姐妹的聊天细细碎碎。

“韦胜林去成都打工了,他在县里招聘会上找到的活儿,屋头房子一修好就走。”蒋昌凤有点动摇,眼下天气渐冷,以往这时候,村里人慢慢闲下来,烤火聊天,等待来年的旅游旺季。可今年,大家会讨论以后的出路。

在漳扎镇的13个行政村里,牙屯村不算大,全村共47户147人。之前,蒋昌凤和其他大多数村民一样,将家里有着绚丽彩绘的客厅租给旅行社,一年能有一万元租金。现在生意淡了,光靠出租房屋似乎不太现实。

相比牙屯村,漳扎村的旅游业务更成熟。

“之前借钱装修新客栈,结果地震一来,客栈停工,钱也欠上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大家都期盼着景区重新开放,“我们想过,几十年都在干这个,以后还是想继续干。”

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蒋昌凤,她从村上知道,以后村里还是发展旅游业,打造马帮营地新景点,同时逐步恢复村里的客栈。

生活已经恢复,期盼从未离去。

蒋昌凤是汉族,嫁给藏族丈夫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并爱上酥油茶的味道。地震百天后,她的生活逐步回到从前的节奏,每天一碗酥油茶,做家务干农活,等到了周末,就盼着两个在县里读书的孩子回家。

已经是腊肉飘香的季节,牙屯村的幼儿园在9月按时开学,这个只有6个小孩的“袖珍”园子,每天依然会有稚嫩歌声传出。

漳扎村里,袁渊将以前的客栈招牌仔细收好,他并不准备换新名。在他心中,家乡就和客栈名字一样——九寨天堂,“九寨沟总会回来的。”

人物1

往返9次穿越“生死线”救游客

导游“锤子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生死有命,怕锤子。”跑出那个地动山摇的夜晚,导游张立狠狠说道。他和另一个导游李文华的命运,正是在地震的瞬间,被连在一起。

同是往返于九黄线上的导游,8月8日晚,带着旅行团,他们乘坐的旅游大巴都被地震逼停在神仙池路口附近。碎石如雨落下,整座山仿若被激怒的巨人,发出轰隆隆的沉闷巨响。

于是,此前素不相识的两人,在灾难降临的夜晚,成为最默契的搭档。

不足千米的路程,彼时艰险遍布。前方道路被垮下的石头和大树拦得严严实实,两位导游只得徒手扳断拇指粗的树枝,从密密麻麻的枝桠中,硬扒出一条生路。团里面有老有小,有伤员,所有人被集中起来,相互扶持,依次爬过每一个艰险的点位。一路上,飞石沙尘不断,让人胆战心惊,两位导游在前面探路,观察无虞后,再让游客火速跑过。

终于,两个旅行团的游客一个不少地被带出危险区。

“继续救人!”商量后,张立和李文华一次次折返,一次次努力,将伤员和被困群众带出。遇到走不动的,就背、就抬;碰到哭泣的,安慰、劝解。

那个夜晚,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回到成都后,两位导游竭力不让家人知道自己在地震中的经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就是把客人都带出来了。”其实,震后一周,李文华都没有平复心情,“怕听到响声”。由于九寨沟景区暂停接待游客,李文华去了趟峨眉山,平时就待在成都。

也正是因为在那个夜晚的携手相助,李文华和张立成为朋友,他们被网友戏称为“锤子兄弟”。今年10月,他们同时入选中央文明办公布的9月中国好人榜。对此,张立很平静,他说,在地震中,没有一个导游落下自己的团,在九寨沟里的导游们,带着数万游客有序转移和救援。彼时,一面导游旗就是游客的希望。

百天过去了,张立想借此机会调整一下工作方向。

如今,李文华重新开始带团,往返于成都和泸沽湖的他,依然将自己在九寨沟景区前的照片,作为朋友圈封面。这个曾在九黄线上奔波了3年的年轻导游,盼望着能重新用看似不经心,实则掩藏不住骄傲的语气,再次对着游客感叹:“才到芦苇海你们就觉得美上天啦,九寨沟前面的美景更多呢。”

人物2

民宿老板泽旺佐:

等到九寨沟开放 我的客人还会回来

在九寨沟漳扎村碰到泽旺佐时,她正抱着一捆木柴,站在格萨尔酒店外打望。这个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民宿,屋檐下挂满了灯笼。“你们是要住店?”如果不是她的自我介绍,没人能猜出,这位衣服和脸上沾满灰尘的大婶,是两间民宿的主人。

今年正好50岁的泽旺佐是土生土长的九寨沟人,为了不亏待自己的三个孩子,她卖过手工布包和串珠,制作过衣服。打拼数十载,最终开出两家大型精品民宿,客房数量超过160间。

震后百天,她家的民宿正在翻修和加固。直到现在,泽旺佐还会接到游客的订房电话。那些千里之外的声音,让她感到温暖,“他们说等酒店开业了,还要回来给我扎起!”

编辑:周佳佳

01 02 03

关键词:九寨沟震后 重建家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