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上百网店售卖“主编席位” 最贵2.6万最便宜5500元
代理合同承诺“一书一号”店家提供假书号将付违约金
为了弄清“挂名主编”交易全过程,北青报记者尝试向卖家索要合同。一位店家的客服向北青报记者展示了其通用模板的 “作品签约合同”。在这份作品出版代理服务合同中,北青报记者看到,乙方为“山东×××文化传播公司”,甲方授予乙方通过____出版社(第三方)办理本作品的有关出版业务。乙方承诺本作品为一书一号,甲方可要求作品的担任(著、主编),并可提出位置、署名方式、出版时期等具体要求。合同中还写明了若乙方提供假书号,将向甲方一次性支付2倍的本书出版服务费用作为违约金。
该客服还向北青报记者介绍操作的流程一般是先付50%定金,需要客户填写一个信息表,然后就提交资料安排。“我们这边给您邮寄出版合同,您收到合同后签完字,自己保留一份,给我们寄回来一份,这样可以保证双方的利益。”当北青报记者问起合同里为什么没有“代写”方面条款,该店家表示,除通用版合同以外,信息表会写明书稿的内容要求、代笔信息、金额和出版时间。
商家提供的通用版合同封面
核心
高校教师
主编仍是评职称条件 二三流院校是“挂名”重灾区
如此多的人热衷去念“挂名主编”的歪经,一方面折射出当下出版行业的种种乱象,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也显出尴尬处境。“专著或教材挂名,二三流院校是重灾区。好些人钻空子,心照不宣的空子。”一位在京著名文科院校的教授坦言。该教授浏览“挂名”图书书目后,分析常被用以“挂名”的图书多为新兴学科,如旅游专业、艺术门类、外国文学、体育学、思政、图书情报、计算机、管理学类。“究其根本,二三流院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学术评价机制。好大学的传统文史哲的学科,不会单用论著或论文来衡量,关键是学术的成色和积淀,同行自有评说。”
除了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外,多名受访的老师表示,一些院校仍将担任专著或教材的主编、副主编等列为职称评审条件。据了解,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师岗位主要分为三类: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专任教学岗位教师和专任科研岗位教师。但在教师聘任上,对每类岗位的考核标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以上奖励等等都是其主要考核指标。评审中不断上演的升级版则让人眼花缭乱。
华中一所二本院校30岁的讲师文涛(化名)说,面对生活压力和学术道德的双重拷问,周围很多人变得纠结,“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花钱买论文、买挂名或者找关系,只有你一人拒绝,那样只会受人鄙视,说你傻。”他也理解一些同行的选择,“从投资学的角度看,花这点钱评上职称,一年就能挣回来,还终身受益,划算啊。”
近年来,我国职称评审权限不断下放,各地也有不少尝试。去年10月20日,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印发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指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等,明确职称评审责任、评审标准、评审程序。职称论文不再“一刀切”,为高校“松绑”了,但其结果会不会产生各种学术垃圾替代论文,却成为疑问。“挂名主编”的泛滥,无疑昭示着,职称评审改革和健全学术机制评议,刻不容缓。
出版社人士
曾遇同一教材多个版本挂不同的副主编
采访过程中,多位出版社业内人士坦言,为职称而“攒书”在业内司空见惯。“只要3万到5万元就可以出一本书,这就是著作,但著作实际的学术含金量没人关注,甚至大量充斥着文化垃圾。”一位曾在高校出版社供职的编辑道出了“学术垃圾”源源不断的秘密。他曾亲见某本省级地方教材先后出过多个版本,但每一个版本都挂着不同的副主编名字,一问才知很多地方院校的老师都用这本教材来评职称。“各校老师挂名,还推荐自己学院使用这套教材。既缓解了出版社的经济压力,又为老师们解决职称难题。最后东窗事发,还闹着打官司。”
中介的朋友圈公开打“挂名”广告
出版行业坊间还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年轻编辑听培训课,某老编辑讲了编辑界内部常用以自嘲的话,“我是编辑我可耻,我给国家浪费纸。”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网店 售卖“主编席位”